美文网首页
我曾经是个可耻的伪学习者

我曾经是个可耻的伪学习者

作者: NP里包恩 | 来源:发表于2017-05-11 17:05 被阅读0次

    关注我的订阅号:成长等于thearn(id:growth 1 plus 1)

    让你接收不一样的干货(实用技能加深度思考)。

    曾经有一次出门,我身上什么东西都没带,只拿了一个手机。百无聊赖之际,我决定听书,其中有一本名字叫《学习的本质》。

    看名字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稀疏平常的书,奈何它播放量高,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不适合听复杂的东西,于是我决定听听看。

    怎想听完之后,真的是Serendipity(意外发现的好东西)。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关于学习的认知。

    一、什么是学习?

    这本书其实只讲了三个东西。第一、定义了学习到底是什么;第二、学习需要什么前提条件?第三、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首先第一个关于学习是什么?书上说学习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先有概念,这个先有概念是他自创的。换句话说就是把脑子里已有的解释网络推翻,然后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网络。

    而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挫败感,没有挫败感就没有学习。

    我们平时所做的学习,不过是一种知识的被动囤积。

    以我个人为例,我之所以学习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学习。

    平时我经常拿着手机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俗称干货)。当我时不时发现一些好东西的时候,我自然会有一种想把他纳入我的知识库中的欲望,于是我就选择了mark,选择了收藏。这个时候我获得一种快感,一种我以为我学习了一种新知识的快感。

    之所以会有这种快感?是因为我有知识焦虑,我对自己新知识新信息的匮乏,有一种隐隐的恐惧,而这种收藏的行为,能缓解我的焦虑。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其实不是学习,因为我没有体会到挫败感,我只是因为觉得他好,觉得它新鲜,把它收藏了而已。但其实,这个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收藏了有上千条。可当我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收藏的,而且它实质内容我也不记得了,就好像这些东西根本与我无关。

    我其实只是一个伪学习者。后来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收藏癖,那就表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伪学习者。

    二、富兰克林怎么学习?

    那到底应该如何学习呢?直到我想起来之前我读的一本书叫《富兰克林自传》,我其实只读过两本传记类,就是《富兰克林自传》和《李政道传》,都还不错,可以向大家推荐。

    富兰克林这个人很牛,他又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又是美国国父,还参与了《独立宣言》的起草。

    有人评价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挣钱的人,一种是把自己的照片留在钱上的人,而弗兰克林就是能够把自己的照片留在美元上的少数几个美国人。

    富兰克林这个人做过的事情很多,似乎让你觉得他好像活了不止一辈子。因为随便哪个领域,他的成就都是别人需要花一生的时间才能达到的,但他偏偏每个领域都卓有成效。

    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这里有个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讲的是他小时候在印刷厂当学徒工,这为他以后成为伟大文学家打下了基础。

    当他还是一个学徒工的时候,他看到印出来的报纸,他想是否有一天,他可以不排字,而是让自己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马上付诸实施。他不像我们现在人喜欢去报写作班去找老师辅导,他采用自我教学的方法。

    他把报纸杂志上他觉得很好的文章,认认真真的读,读的时候时不时抄下来一段话写在一张纸上。继续往下读,又在另外一张纸上抄下一段话,读完之后,他把文章放一边,把这些纸打散。过几天,他把这些话按顺序排列下来,自己重新写这篇文章。但他发现,虽然他好像读懂了这篇文章,但是能写下来的却很少,一篇很长的文章,他只能写一小段,这个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挫败感。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这种挫败感,他又重新读了那篇文章,读完之后再一次重写,然后把自己重写的文字和原文对照,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真正领略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于是一篇文章他要反反复复的重写四五次才能够逐渐接近原文。

    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在短短的一年内从一个学徒工变成了一个专栏作家。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办法也太笨了,太浪费时间了吧。可看到他只在一年时间内就从一个学徒工变成了一个专栏作家,我又觉得,这个方法真是太厉害太神奇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慢一点,也许更快一些。也许富兰克林正是凭着这种看似很慢其实很快的方式,让他在很多个领域都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无限准备没有用

    一开始那本《学习的本质》,后来富兰克林的小故事,都有一个东西,叫挫败感。这才是,学习真正的本质,没有经历过挫败感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很多人在想做一件大事情的时候总会说这么一句话:我还没准备好。

    迟迟不肯行动是因为我还没准备好,这其实是拖延症的一种,他们陷入了一种,无限的准备状态中。他们总是告诉自己,我还要再准备,再积累,不准备好我做不好这件事的。很多人做事情总想着一定得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把所有东西准备齐全了之后才行动,这样才一定能成功。

    其实这种无限的准备的背后,是为了回避负反馈。他们害怕当真正操作的时候,得到的负反馈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挫败感。人们自然而然都会回避这种挫败感。

    不断的囤积和准备,其实只是一种获取的假象,它让我们继续滞留在舒适区,而不肯跨进学习去(这句话之前已经提过很多次了)。

    只有跨入了学习区,他们才会面对到一些挫败感,一些负反馈,他们才会了解自己的不堪,他们才会体会到一种恐慌,这种恐慌把他们原有的知识模型打破,而打破之后,需要他们费尽心思去重新构建。

    当然,这个构建过程中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很可怕的就是,这个构建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浅薄粗陋。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去规避这种状态,于是刚刚踏入进学习区,遇到了挫败感就又缩了回来。

    这种对稳定性,对百分之百安全感的迷恋,对学习知识的舒适感和安乐感的迷恋,就是我们在所谓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进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伪学习的状态。至于具体该如何学习,我下篇再讲。

    四、你应该怎么做

    了解到自己其实是个可耻的伪学习者后,我多次强调,没有输出,就表示没有输入。

    我明确表示我是有知识焦虑的,所以我就经常会去看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生怕会出现什么东西我没有看到。看的时候,当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对他进行了收藏。

    真正促使我开公众号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有一次聊天,讲到了一个话题,那个话题我清楚记得我之前看到过相关的文章。可当我想把我看到的文章的观点表达出来时,我只记得寥寥的一两句话,它的具体内容,具体的论证,我通通不记得了。而我想再重新去找到那篇文章的时候,面对上千条收藏,又无从下手。

    而现在,我同样也会,看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现在我在看的过程中,当发现一个有趣的话,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有道理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时,我会把它记下来。

    我写公众号文章的方法是,翻看之前记下的笔记,找到一个对我影响很大而且对大家有帮助的观点,然后自己查资料对它进行扩充。

    这种新的学习状态和之前的收藏学习状态完全不一样,我通过扩充、改写、完善,不仅把这个知识吸收的更透彻了,还通过查资料科学论述的过程,对这个知识理解的也更全面了。

    这个方法大家可以借鉴,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记下来,试着把观点变成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不要把自己停留在伪学习的状态,而是真正走进学习区,通过输出的方式倒逼输入。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不够自觉,你可以公众号后台回复“写作”,发给我看,让我督促你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如果协商之后,都觉得不错的话,我会以你自己的身份,在公众号发表出来。

    不论觉得有道理,很有意思的观点,还是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能,都可以在后台回复。

    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我觉得这个公众号开设的非常有意义!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喜欢的话“All truth passe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it is ridiculed. Second, it is violently opposed. Third, it is

    accepted as being self-evident.”。共勉。

    w��1i0�%���|h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曾经是个可耻的伪学习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ao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