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捉虫】
1)道德品质是一种中庸……居于两种恶性之间,一种是过多,另一种是过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德性指向中部。——亚里士多德
2)古希腊理想的秩序——平衡的、对称的、有目的的秩序——这一理想渗透于持地球中心宇宙观的前现代范式之中。
3)什么都可以允许,但不能允许过剩。在此存在奥林匹克运动作为纯洁而高贵的业余体育运动的本源概念。对希腊人来说,专业化是过剩的学习因而代表失败——失去了平衡。与此相反,现代技术管理人员则强调某一领域内的过剩知识而不注意这一知识如何适应更为整体性的平衡或整体的和谐。迎合专业化的要求,教育技术管理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而不是前现代的概念;它更重视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而非更广阔的、明智的、整体化的知识和生活观。
4)除了平衡感,希腊的秩序概念还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静态性。界限是固定的、无法移动的。
5)对希腊人而言,公正不仅是“四——正方形”,而且依赖于每个人在社区中命中注定要履行的职责。柏拉图对公正的定义——“完成自己命定的任务,不要去干涉他人”——没有容纳个体性或自由。公正社会作为有秩序的社会这一观念背后蕴含着对理念现实的信仰:形式。
6)苏格拉底著名的提问法——苏格拉底法——其实是以回忆为导向的,并不具备真正对话的开放性和进步性。
【自我关联】
前现代范式持续了两千年,遭受各种观点影响,但它依然存活着,说明它具备一定的价值,或者在某个领域来说,其实可以奉为真理。
这句话颇有意思——什么都可以允许,但不能允许过剩——专业化就意味着过剩,是因为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些专业吗?一旦过剩,就意味着失去平衡,这样来理解“平衡”的确是有失偏颇。当然,在教育里,却恰恰与此相反。事实上,现在追求专业精进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也都要求专业立身,这与本身的平衡并没有冲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组织的单元或者叫做机构,平衡自身的认知系统与动力系统。
古希腊人对“平衡的、公正的”理解,可以视为典范。“完成自己命定的任务,不要去干涉他人”——我经常给孩子们说——对自己负责,不要去管他人。每个人都做好自己,那就不需要管理员,每个人都得到适性的生长。比如,以前班里有眼保健操管理员,我说这对这个管理员不公平,因为他的眼睛就没有得到锻炼,这是牺牲了他的利益的,这样不妥。后来,我们班里就没有眼保健操管理员。某些班级午间也会有管理员,我说这牺牲了人家的午休时间,也是不妥的。所以我们改为老师守午休,才是恰当的。
关于苏格拉底法,也有人称为产婆法。原文大致如下:
苏格拉底对奴隶:请告诉我这是否正方形?你能否理解?
奴:是。
苏:我们是否可以在这里加上一个相等的正方形?
奴:是。
苏:有了两个是否还可以加上第三个。
奴:是。
苏:最后在这个角上是否还可以再添上一个?
奴:是。
苏:这里是否共有四个正方形?
奴:是。
苏:现在整个图形是原来图形的多少倍?
奴:4倍。
苏:但你是否记得,它应该是某个图形的2倍?
奴:当然记得。
苏:从顶点到顶点连结这样一条直线,是否就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部分?
……
苏格拉底的方法从形式上来说也许正是我们称之为“讲授式”的教学法,师问生答,并且是一问一答。也是知识旁观者理论的表现:老师层层挖陷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入陷阱,最终达到我们老师想要的答案。毫不隐晦地说,这样的教学形式正在遭受大面积的“变种”,因为这样的方式提问的主动权全部在老师这方,并且问的问题都是封闭型的,学生全部都只是在做学“答”,而不是在学“问”,更谈不上学“思”了。但是书中说:“也许读者不相信,但我绝对深信,苏格拉底方法仍然是或者说应该是教学基本原则之一,而当代的许多教学却还是属于苏格拉底以前的。”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方法自有它的妙处,而我还未曾领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