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悦读 003】 2019/01/30 星期三 荐书蜜友:左手里的春天
文│OK妈 来源│妈咪OK
如果你问我平时会不会吼孩子,我会大方承认:会的,尽管频次很低。
虽然“吼孩子”这种行为会被视为老母亲情商低(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内心虚弱、管娃水平低下... 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吼”就是一种内心释放。
眼看着时间都来不及了,娃还在那磨磨蹭蹭的,不肯出门;
看书做事就像个样,可娃偏不,这里靠靠、那里摸摸;
都快十一点了还不肯入睡,躺着一会上厕所、一会要水喝...;
但凡总总,因为内心无法消化的焦虑、烦躁,吼两嗓会暂时让情绪有个出处。
但是释放归释放,谈不上可耻,但确实不可取。
上周去上海书展,和专门研究情绪的老师一起做了一次分享,做不到完全不吼,但是至少脑袋里有这么一根弦,吼孩子的确会给娃带来“大脑和精神”上的伤害。那么即便我们有时候对自己不可控,但这根弦多少会提醒我们要克制,或者爆发前走开!
01
被吼叫的孩子,身体会觉得痛!
在绘本《大嗓门妈妈》里描绘了当企鹅妈妈吼小企鹅的时候,小企鹅都经历了什么。非常非常扎心。
当企鹅妈妈生气地对小企鹅大叫——
小企鹅吓得全身都!散!开!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后面,小企鹅的痛苦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我的尾巴呢? 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跑啊跑,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泪目。
密歇根大学的Ethan Kross博士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当一个人说感到“心碎”的时候,“心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了,他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所以,当爸妈吼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在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如果你没有控制住自己还是吼了孩子,再不济也一定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抱抱,虽然补救不能消除伤害,但是当孩子被吼时内心在一瞬间经历的巨大创伤,在得到拥抱时可以放声大哭出来,这将会是一个即时疗愈的过程。
如果创伤一再发生,却没有被及时疗愈,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
女星陈乔恩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管教,打骂是常有的事,及时长大成名后,陈乔恩依然难以完全走出阴影,在接受采访谈及母亲时会高度戒备,极度缺乏安全感。
02
被吼多了,大脑会启动“逃生机制”
有一回我带着外甥女去逛街,外甥女给她妈妈挑了一支口红,我们都满以为表姐收到礼物会很开心,可是当外甥女满心欢喜地把口红送给表姐时,表姐却气不打一处来:
“整天就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点心思读书都没有。”
接着又扯出一堆不好好学习的话。
我也是诧异加震惊,一直在观察着外甥女的表情。
外甥女从一开始低着头,满脸的委屈,到后面的态度分明是越发倔强了。不管妈妈怎么说,她都一句话也不回。当眼泪水都已经夺眶掉出来的时候,她很快地伸手抹掉,似乎不愿意让妈妈看到她的屈服。
我告诉表姐再有怨气,也得好好说话。表姐愤愤地回我,
“好好说会听吗?骂都没用了!每次都说哦哦哦,做起来还是老样子。”
表姐说的没错。但“老油条”并不是孩子的错,只是他们的大脑已经产生了逃生机制。
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恐惧、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这是人类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当我们大声责骂孩子时,往往会触发孩子大脑的这种逃生机制。
当我们冲着孩子吼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会自动转入这样一种逃生机制:“骂完就过去了。”
所以当孩子嘴上答应“好的记住了,下次不敢了... ”,其实他们只是为了早点结束,彼此的信息交流是完全切断的,妈妈的要求当然也不会记到心里去。
逃生机制在越大的孩子身上就越明显。
03
被吼叫的孩子都经历了什么?会麻木!
很多朋友都和我交流过,吼完以后后悔的最大原因是吼了但没有一点作用,伤已经伤到了。
比如娃把手机摔在地上,我们特别生气地大吼“你给我捡起来”,小一点的娃儿就会愣在原地,什么都不做。无论分贝数再提高几个级别都没用。
因为娃被震住了,那一刻他的智商为零。
当孩子被吼的时候,内心是会产生逆反心理的,他们不再对爸妈敞开心扉,也就容易切断与父母的沟通连接。
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这在心理学称为“超限效应”。
当我们第一次大声斥责孩子的时候,孩子确实会因为害怕表现得老实听话,但次数多了以后,孩子就会习惯这些大强度的“刺激”。看似在听你吼,实际上早就神游万里,时间长了,孩子也会看穿你:除了吼,并不能拿他怎么样。于是变得更加无所谓,甚至敢和你顶嘴对着干。曾经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将受到严重损害。
“不知道ta在想什么”,正是长期吼叫教育下的一种麻木屏蔽状态。
吼是一时“爽”,对孩子的伤害却很可能是一辈子的。
有很多职场上的人会说自己是讨好性人格,在人际关系中其实非常痛苦。而这种性格的产生,追根溯源就是小时候被爸妈“吼”得太多,造成性格特别敏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习惯压抑自己的需求,尽量表现出父母喜欢的样子。因为只有“乖”,不犯错,才能减少被打骂。但是所有被压抑的情感和需求都会在隐藏在潜意识里,在成年后的某些“时机”触发下,伤人伤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疗愈。
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内心都是非常非常爱孩子的,吼孩子这事完全是在自己的育儿理念外的,但现实生活中就是会发生,在孤独无援的时候、或者是精力体力跟不上带孩子的节奏时,我们会容易吼孩子。
有机构专门发起过“戒吼”实验,以30天打卡制、一天中只要有一次吼过孩子就扣取30元,每鼓励家长们戒吼,结果实验已开展三期,共有150对家长参加,其中有全职妈妈、职场妈妈,孩子有独生子女也有二胎宝宝,没有一位家长能够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我一直认为,吼孩子这件事,如果已经发生了,与其愧疚、自责,不如正视,承认自己也是大部分中的一员。如果希望能减少吼叫的次数,不如思考一下娃儿引起自己爆炸的“触发器”是什么,是不好好吃饭?不好好说话?还是不好好睡觉?...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经常回顾和思考遇到同样事情再次发生时应该怎么做。真的别小看记下来的力量,大家试试,吼孩子的次数是可以有效降下来的!
即便有那么几次还是吼了孩子,一定在事后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道歉,告诉她:
妈妈爱你,即便妈妈有时会生气,也丝毫不影响我有多爱你!
不要觉得这个环节很矫情或者没有意义,完全不是!
就像那天我和OK手拉手在压马路,我问他,你觉得妈妈对你凶吗(出门前我刚吼了他)?
他回答:不凶。
我有点诧异:我刚才“骂”你,你不觉得凶吗?
他若有所思:我不乖的时候,你会凶我,但大多数的时候都好好的。
我大抒一口气,看来平时偶尔没克制住,生了气,我都在事后补上一句是有效的。“OK,妈妈一直很爱你,今天吼你,不是说不喜欢你,而是你今天的坏行为很让我生气,但你永运都是妈妈很爱很爱的小宝贝。”
孩子真的完全可以了解到,我们一起共勉!
如有侵权或疑问,请联系简书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