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环保作为提高人均素质的一大指标,政府也是一直在不断提倡大家要讲环保,少开空调,少开私家车。但是经过大量的宣传,甚至是柴静的《苍穹之下》的震撼人心,最终也只是唤醒了少数人的良心。只有极少数的人,开始注意生活中的点滴,以牺牲自己些许生活质量的代价,来做一些有益环保的事情。但是在主流人群依然不为环保召唤所动情况下,这少部分人能否坚持下去,也是个疑问。
其实,环保行为之所以不能够大力推行,是由于很多人观念上的误解,以及政府宣传时的误导。似乎人们总以为环保是要以牺牲现代都市人利益为代价的,以牺牲生活质量为前提才能环保。保护环境意味着要少吹空调,就不能在夏日享受凉爽---麻烦。保护环境意味着要少开车,就会在路途中浪费更多的时间---碍事。自律性强的人始终是少数,大部分人的惰性,都会让他们在思考环保时,就已经准备放弃。现实就是,人类是趋于短期利益的动物,如果不能将环保与人们的短期利益联系起来,不能用与物质挂钩的激励方式来推广环保,那么环保行为就将只能一直是一个蓝图,一个愿景。
即使有人说,环保本身就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存在,但是很遗憾,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
这一点,其实从柴静身上也可以折射出来。报道了那么多年的污染,那么多的河南空气污染受害者,都并没有驱使她去这样一部纪录片,难道那个时候她没有考虑过以后结婚下一代的问题吗?我相信,她是想过的,只是没有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当孩子受到了污染的伤害,立刻让她对污染做出了最激烈的反应。那如果她的孩子是健康的出生了呢?那她还会如此激烈的对抗大气污染吗?恐怕未必。旁观者往往都只能感同,不能身受。没有遭受最直接的波及,没有看到保护环境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是很难驱使主流大众行动起来的。更何况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人每天光是想房子车子和票子,就已经足够疲劳了。没有一个直接有力的理由,除了为人父母者,谁有时间来关心环保呢?这再一次证明了人类的本质是趋于短期利益的,也再一次证明了将环保与普通大众生活中的切实利益联系起来的必要性。
说到如何将环保与大众直接利益联系起来,其中一个主要就是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的比重。烧煤烧炭,首先就占了污染的绝大部分比重。但是这并不怪那些企业和工人,因为这样的产业解决的当地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所以想办法帮助产业转型为环保能源型产业,同时创造更多的新的工作岗位,保证当地就业率。但是实现产业转型。但能源替代实在是一个非常庞大工程,等转型完毕估计已经又牺牲掉一代九零后的肺了。所以也许开放煤炭市场,用自由市场经济来促使煤场砖厂自主转型,转为更绿色,更环保的方式更为现实。最后,降低过滤污染物设施的价格,降低环保的成本,可以说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推行一个东西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它既便宜又实用。因为用的人越多,推行的成本就越小。所以我们要让良心,环保意识之类的东西,越便宜越好。这样愿意保护环境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一呼百应。
只有当一个社会处于良知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的地方,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放下良心无价,人性光辉的旗帜,来点实际的干货吧!
PS:再次向柴静致以一万份的敬意!!!!!!她真的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国民的环保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