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年第一天我将自己打扮干净,带上我所有的心情离开北京。熟睡的人们还没有在新年里睁开眼睛,踏上这远方的列车离开北京。”——赵雷《再见北京》
新年是用来怀旧的吧。
1.时代与个人
电影和文学作品一样,如果故事有一条主线和一条暗线,整个看起来就会有血有肉非常丰满。而这主线和暗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像是奏鸣曲(sonata)中激荡热烈的第一主题和冥思内敛的第二主题,或是交响乐(symphony)中暴风雨般的的第一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第二乐章,那就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了。特别的,如果一条线是主人公的命运,另一条线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则每每让我不能自已。
在我心中这样的作品有三部。一部是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一部是电影《霸王别姬》;一部是电影《跳出我天地》。这三部作品题材跨度很大,但其中让我感动的模式却惊人相似,那就是对时代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探讨。今天作为2019年的第一天,而2018已成为回忆,人们均带有一丝怀旧的伤感,因此本文也是合时宜的。
先说《棋王》吧。《棋王》发生的时代是我国50年代到70年代,那时候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全国有1200万人到1800万人参加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大串联”运动,其中所谓的知识青年大部分其实只接受过初高中教育。(想想大家在17.18岁的时候是多么稚嫩吧)如果你对这个时代感觉有些空泛,那我说几个人的名字或许会有些许帮助:余秋雨,史铁生,王小波,包括《棋王》作者阿城,这些人都是当年的知青。余秋雨写过一篇文章,讲了他插队时候在一个山上寺庙中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后来他开始在文化大革命留下的伤痕和废墟中为文明而呐喊,写出了《道士塔》《十万进士》和《东坡突围》等散文,影响了我们这些九零后高中时代的作文风格。史铁生,在陕西插队时候生病,落后的医疗让他双腿瘫痪还换上尿毒症。回到北京后他常常去地坛公园(本人在大一清明节假期特意去过地坛公园,那时候北海的桃花已盛开但朔风却依旧凛冽),他写出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遥远的清平湾》等,影响了一代青年。王小波,就更不用说了,他的《黄金时代》我没有细看过,但那本书确实写出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一面:物质的匮乏,欲望的赤裸和精神的饥渴。那是一个贫苦但是激情的年代,也是动荡而迷惘的年代,人们纯真得可爱,也卑劣得可怜。像余秋雨 、史铁生和王小波这些知青,挺过了物质和精神都同样艰难的岁月,最终超越时代并与那个时代和解,实现个人升华的,真的是凤毛麟角的一群人吧。我相信,大部分的知青都在时代里沉沦了,被生活击败了。有的体弱早逝,有的在农村有了娃,再也没有回到大学课堂,有的拉大提琴的手已满是老茧和皲裂……我相信任何时代总有那么一股力量,拉扯着人们沉沦,直至平庸,而我们要谈的《棋王》,正是发生在这种时代。
小说以作者第一视角记述了主人公王一生这个形象。作为经济萧条政治动荡时代的一员,他漂泊无依,视吃如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将要到何方去,邋里邋遢与大部分知青无异。但是唯独喜欢下棋,所谓“何以解忧,唯有下棋。”他沉浸在棋的世界中,就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在我们的时代,或许围棋被视为对抗人工智能的最后堡垒,甚至堵上了人类的尊严,可在王一生的时代,礼崩乐坏,下棋就是三教九流。王一生的母亲因为他痴迷于下棋,后来含恨而死。可是就是这个痴人,最后在县城以一人对弈九人,获得冠军,还了已逝母亲的心愿,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物质匮乏精神荒芜,也就无法体会这个王一生又黑又瘦眼窝深陷的躯壳中如花火一般迸发出的文明之光。小说最后说:“衣食为本,自有人类,就一直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让人感动的,就是那种沉沦中的拔擢吧。
再说《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吧,同样有着时代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对话,而且其中的时代背景更是跨度巨大,从晚清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头变换霸王旗。可主人公程蝶衣一直是那个程蝶衣,从一而终,都没有变过。无论那个时代怎么拉扯着他沉沦,他都只做那个“真虞姬”。什么样的沉沦在拉扯他呢?那就是要不要屈从于世俗眼光。世俗说男人不能和男人厮守一辈子,他却交出一颗真心;世俗说给日本人唱牡丹亭就是有辱我民族精神,她却说“青木如果还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国了”;世俗说为了保命就得打倒牛鬼蛇神相互揭发,他揭发的却是“断壁颓垣才子佳人”……到影片最后,他倒在霸王的利剑之下,真可谓不疯魔不成活。让人感动的,就是那种沉沦中的纯粹吧。
最后要说的就是《跳出我天地》这部电影了。它讲的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英格兰北部矿区的故事。读过《巨人的陨落》这本书的人,应该知道这本书一开始写了一个孩子叫“耶稣的比利”,他在成年的第一天开始随父亲下矿工作,接受生活的第一次洗礼。可巧的是,《跳出我天地》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叫比利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也是一名英国矿工。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矿区,矿工的工作一般都是世袭的,父亲的祖辈是矿工,父亲的子孙也会成为矿工。
《巨人的陨落》中矿工一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战前夕,那时候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峰,社会主义革命也在酝酿之中了,比利的父亲就是一名为工人争取安全工作条件的斗士。而到了《跳出我天地》中的八十年代,英国的工人公会已经发展得很庞大,他们组织大规模的罢工活动,对抗政府关闭国营矿区的举措。在当时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铁腕整治下,最终罢工被镇压。
说到罢工,在这里有必要说一说罢工的本质了。在经济学里,罢工是一种严重违背契约精神,带有暴力性质的敲竹杠行为。在企业生产的关键阶段罢工,无异于一种勒索;而在产业已经没有盈利能力的条件下还通过罢工来维持现状,就是在浪费整个国家的钱;再加上公会罢工过程中,无论自愿与否强制所有工人都必须加入的行为,也违背了人享有自由的权利,强制也会不可避免带来暴力行为。说到底,罢工最终的受益者仅仅是公会里的人,而受害者却是整个国家的人民。
姑且收起我们对罢工的争议,在《跳出我天地》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比利的父亲和他的哥哥每天去参与的罢工示威活动,那个他们为之战斗的“男子汉事业”,实际上就是一桩非正义的事业,是一个时代悲剧。我认为当时比利的父亲,是知道这一点的。可是,这个国家剥夺了他祖祖辈辈赖以谋生的职业,没有给这个中年丧妻的男人一份应有的体面和尊严,粗线条的他明知失败也要做的困兽之斗,就让人容易理解和同情了。当比利的父亲将妻子生前留下的钢琴砸碎当过冬柴火的时候,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告诉我他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自暴自弃罢了。我把这种脆弱,称之为沉沦。
可我们的小主人公比利呢?他因为对芭蕾的炽爱,努力克服生活的困顿,克服青春期的烦扰,克服对已逝母亲的伤痛,努力向刻板的父亲证明芭蕾不是娘娘腔,最终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沉沦的爸爸。一边是人们以狰狞的面孔嘶吼着抗议罢工,另一边是小男孩在天鹅湖的音乐中舞步芭蕾忘乎所以。到底哪一方才是真的不堪一击呢?恐怕是那群嘶吼着的人吧。最终,父亲接受了现实,放弃了罢工,比利也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离开了偏僻的矿区,去伦敦皇家芭蕾舞学校学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所有人在混乱和沉沦之后,接纳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走上了人生的正轨。影片最后,主人公比利已经成长为一名首席芭蕾舞者,在舞台后等待上场的他,浑身肌肉线条如流水一般,柔中带刚;他沉着自信,眼中如有一泓清泉。伴舞们各个探头探脑,想一睹他的尊荣,他却目视前方,平静得让人窒息。随着音乐高潮一到,这只天鹅便一跃而出。他或许会想起曾经那个偏僻的矿区小屋里那个冲动毛燥的少年吧。让人感动的,就是那种沉沦中的救赎。
到这里,我已经不知不觉写了三千字。分别写了《棋王》、《霸王别姬》和《跳出我天地》三部作品的内在共同点。下棋的,是又黑又瘦的王一生;唱京戏的,是身形单薄的小豆子程蝶衣;跳芭蕾的,是懵懂躁动的小比利。都是长不大的小男孩,却一点都没有不堪一击。当时代的洪流要历练他们时候,他们自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使他们完成了时代命运和个人命运的融合,过完了有遗憾却也无悔的一生,让人感动不已。
那么问题来了,今天是2019年第一天,我们这个时代又是怎样的时代呢?我们个人又应该以什么方式和这个时代保持交流又保持清醒的距离呢?我们需不需要自己的精神家园。依我看,这他妈才叫活者。
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