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这个礼赞劳动、致敬劳动者的日子里,让我们向每一位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缔造美好未来的劳动者致以节日的祝福!向仍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和其他工作岗位上的各行各业劳动者致以诚挚的慰问!向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礼!”——《光明日报.荣耀属于每一位劳动者》
自踏上三尺讲台以来,或者说成为真正的劳动者以来,今年的“五一”过得是最够味的。之所以言及于此,源于一个上午满满的四节课口干舌燥的唠叨。如果自己“口吐莲花”般的“说文解字”“引经据典”能够吸引学生,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份付出还是有价值的。只可惜,因为自己的“功力不济”,纵使你如何“循循善诱”,不管你怎么“怒目而视”,上帝们始终表现出“让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从容”。目睹自己“苦口婆心”的付出,换来的是“死水无澜”的岑寂,联系这一段牢笼似的生活,再想想今天这个国际性的节日,内心顿时产生打翻五味瓶的感觉。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追溯历史,设立“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为纪念美国工人1886年5月1日的罢工运动,为推动整个世界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而把这一天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每年5月1日,各国的工人阶级都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以争取自身的权利。显而易见,既然是劳动者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设立的节日,那么这一天世界的打工人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应该获得应有的权益,要么是放下手头的活计,享受一份清闲;要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比寻常工作高出几倍的利益补偿。理论的设想,白纸黑字的记载当面对现实,接受实际的检验时,想象的往往都是止于想象的层面,只能悬浮于半空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原本只是对生活的一种戏谑,可是,当这种戏谑真正成为一种既定的事实时,作为当事者在心理上还是很难接受的。不论是体制内之人,还是体制外之人,当自觉不自觉的成为某种法律赋予的权利的旁观者,而又无法抗争时,这种内心的失落感是很大的。“何以解忧”,不同的主体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用阿Q的“怒目主义”和“精神胜利法”加以消解。2022年5月1日恰逢星期天,又是国际五一劳动节,从这两个特殊的时间记录看,其应有的意义都归一性地指向在这一天劳动者应该好好休息,这是法律赋予每一个打工人应有的权利。至于当事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劳动者应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可是,回归现实,审视当下,今天——2022年5月1日——仍然有很多打工人被动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挥汗如雨、耗费心血。
有人会说,这种失去自我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力。但是,残酷的现实往往会把这种近乎“天真”的想法撕扯的面目全非。生在新时代,不管是生活在体制内,还是生活在体制外,表面上看都有自由之身,但是在生活枷锁的禁锢下,这种自由很多情况下只是形同虚设的存在。服从安排,遵守工作的规章制度,在这两把利刃的威逼下,每个人都只能“望自由兴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自由,毋宁死”,这些经典诠释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求。这里的自由,不单单指向的是身体的自由,更指向思想精神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理想的呼吁呐喊,面对开门七件事时,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只能选择臣服。纵使你在高风亮节,纵使你再出淤泥而不染,肩上责任与义务的逼仄,让你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诚然,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对生命个体而言,我们在享受社会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创造社会价值。惟其如此,这个社会才和谐。可是,人与一般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个人都是肉体凡胎,不可能永无止息地似陀螺般连轴转,应该得到适度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当劳动者以舒畅的心情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即使辛苦,也能够收获“痛并快乐着”的体验;反之,一旦变主动为被动、情愿为不情愿,就可能出现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敷衍塞责的情况。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毕竟为数不多,因为对每一个职业人来说,在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都会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处理现实的矛盾,在平复心绪后,会全副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周末加五一的双向时间叠加的节点,本应该属于打工人放下手头的凡务,随性地按照自己的心性安排自己的生活,以纾解平时生活和工作给身心造成的巨大压力。可是,特殊的时期,只能以特殊的生活程式打发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常态的生活节奏因为特殊而被打乱,正常的生活程式由于特殊而不得不重新进行编码。对每个人来说,要生活的坦然率性,要做到“处乱不惊”,需要的不仅仅是定力,更需要胸襟。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言,每个人很多时候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只有及时地调整自己,以更好地融入其中,这样,我们才减轻因为环境的改变给自己身心造成的不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