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用一联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文加以说明,《入若耶溪》中有言:“禅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意思是说,蝉噪鸟鸣,反而显得山林更加清幽寂静。当然,这并不是说山林比俗世间清净,而是身处俗世,我们的眼耳鼻舌,时刻在攀缘外境,致使觉受无法专注。身处山林间,万籁俱寂时,偶尔的一声蝉鸣,反倒使得意念能够专注归一。制心一处,也就是将心念系于一处,把自心从纷繁嘈杂的外境中解脱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世间事还是学佛办道,只有精力集中,专注于当下之事,才能有所成就。譬如,佛家常讲学佛需“一门深入”,这不单需要对所学法门有无上的信心,也蕴含着制心一处的道理。净宗专修念佛,一声佛号念到绵绵密密,风雨不透,四禅八定,三藏十二分教,尽皆含摄其中。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制心一处”的境界呢?众所周知,佛陀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教法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制心一处,属于“定”学,除了上文所讲的念佛法门,还有出入息法和正念正知法门。
首先说“出入息”法门,此法门为佛陀教授罗睺罗尊者的修行方法,在梵语中称作“安那般那”。《大念处经》中说,僧团于空旷处或山林间,结跏趺坐,以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保持身心端正,意念专注于呼吸。
具体来说,要领为“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也就是说,气息长时,了知自己的气息长;气息短时,了知自己的气息短。如此反复练习,则能让佛子的心念专注于呼吸,将心系于一处。接下来说“正知正念”法门,有过在寺院打七经历的善信,大概都有随众行香的体验。师父手持香板,提醒众人行走过程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清楚明白。佛言:“如是一切,常尔一心,是为一心。”修行人的行住坐卧,无时无刻不处在正知正念当中,便是制心一处的良方。
对于学佛人来讲,制心一处的境界难能可贵。《心经》中有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制心一处意在培养自身定力,凭借“定”上的功夫,就能如实照见世间万法的实相,生起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而我们凡夫俗子,能够依靠佛陀施设的方便法,令心专注于一境,达到清净安乐的境地,对于工作、生活无疑具有极大的裨益。古德云:“境缘无好坏,佛号一扫过。”种种法门当中,念佛一法最为殊胜方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