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巫婆一定会死,王子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话

巫婆一定会死,王子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话

作者: 雨后之鱼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3:30 被阅读19次
gui-avelar-749797-unsplash.jpg

养育一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有时候实在是太辛苦了。

妈妈每晚要启动故事FM模式,抱着一本章节书声情并茂地朗读,半小时过去,靠在肩旁的小脑袋一动不动,刚放下书大松一口气。此时耳畔悠悠传来一声「然后呢」。

仿佛要读到天荒地老,他就是舍不得睡。

可是,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孩子总有一天会走出图画世界,开始大段大段地吸收纯文字的养分。哪怕不识字,只是聆听,也会为他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会发现,原来高兴之外尚有喜极而泣,伤心至极反而欲哭无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文字有着画面无法去到的境界。

这个时候,童话书是最好的过渡。

翻译水准优秀的童话书,文字的描绘更加细致丰富,孩子的能够安静地听完,意味着逐渐脱离对图画的依赖,仅靠大脑的想象来建立与文字的联系,他就为自主阅读做好了准备。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经典童话是否已经过时,是否不再适合今天的孩子。

巫婆一定会死,王子一定会来,结局一定会幸福美满,这明明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何益处?

无论是格林还是安徒生,童话满满都是套路。

最小的儿子总是最勇敢,最小的女儿一定最美丽;巫婆和继母再强大,也没来由地嫉妒生恨,死的时候不过轻描淡写一句话;公主和王子很善良,却愚蠢地屡次上当受骗,剧情翻转往往仅依靠一个吻。

还有,童话故事也不乏残忍暴力的情节,一言不合就砍掉脑袋,挖出心肝,弄瞎眼睛,割掉舌头。

妈妈难道不纠结吗,为什么看了喜羊羊的孩子会模仿情节把同学绑在树上点火烧,而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就不会同样模仿暴力行为呢?

t01a1bac1ac00a237d1.jpg

我们常常说,阅读是一种乐趣,喜欢就好。

没错,但这是对成年人而言。你老人家都长这么大了,爱吃啥吃到拉肚子也是自己的事情。孩子则不一样,他们的阅读就像为了成长需要的养分一样,吃得不够饱,或者吃得不够好,都会影响健康。

许多所谓的“儿童文学”都试图娱乐儿童,或提供知识,或二者兼而有之,但这些书大多内容过于浅显,矮化儿童,从中得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

一个故事要真正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且有意义,必须给他带来欢乐,激发他的好奇心,丰富他的生活,激发他的想象力,帮助他发展智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珍贵的心理学上的价值,就是帮助他澄清感情:

使他的忧虑与志向相协调,完全认同他的困难,同时提出办法解决烦扰他的问题。不会小看儿童所处困境的严重性,相反,充分认同这种严重性,增强他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

解开童话的魔袋,我们就会明白童话正是因为具备上述宝贵的特质,从而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去。

543ce840a5dea.jpg

1.童话的情节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却为儿童带来心理上的真实性

每一个人都是有生存困境的,衣食无忧的孩子也一样,对他们来说,这种生存困境可能是过于自恋带来的失望、依恋母亲或父亲情结、同胞相争等等。

这些问题,他的父母未必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或者说,无论我们再这么努力,都一定有忽略孩子心里压力的时候。

当发现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们信奉的观念是让孩子尽量避开事情的黑暗面。

我们会无意识地认为把愉快的、正面的、光明的形象呈现给孩子,孩子就能够战胜困境,通过讲道理和共情就能发挥安抚的作用。

同样,许多为幼童创作的现代故事也会回避或弱化孩子的生存困境问题。

父母们可能会担心孩子很难接受,或受到惊吓,或认为完全是没有意义的荒谬幻想。孩子却不是这样看待的。因为儿童不是通过理性地理解事情来熟悉事情,从而解决问题的,复杂的情节会让孩子感到混乱。

儿童的天性是通过营造幻想来熟悉事情,这些幻想又使他有能力处理那些内容。一个童话故事要满足他们内心的期待和需要,必须郑重其事地面对他们的困境,并让他相信他能够解决。

举个例子。格林童话中《小拇指》的主人公,与兄弟姐妹一起被父母遗弃。

第一次,小拇指留下石块做记号,带领孩子们回到家,被内疚的父母接受。然而不久又遭遇第二次的遗弃,这一回小拇指没有来得及收集石块,只好撕下面包屑做记号,面包屑被鸟吃掉了,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误入了巨人的家。巨人想杀害小拇指和兄弟姐妹,小拇指设计打败了巨人,并且取得了巨人的财宝,带领孩子们回到了家,

因为终于有了钱,他们一家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对于这样的故事,对童话缺乏认识的成年人只是看到一种非现实主义的愿望满足。

然而正如儿童期望的那样,《小拇指》首先使一切情景简化,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陈述一种生存的困境,对于孩子而言,主人公被父母遗弃这种极端而直接的绝境,直接就呼应了他们内心的感受。

当一个孩子挨一顿打,或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是第一天入园,第一晚独自睡觉,第一次被小朋友孤立,有的时候甚至是因为面对宠物死亡,在他们的内心而言,这都是与“小拇指”同样的孤独和绝望,同样的伤心和恐惧。

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这些感受,只能间接地表达:怕黑暗,怕某些动物,以及对于自己身体的焦虑。甚至是压抑,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

而有时候,承认儿童内心的这些情感会使家长感到不安,往往倾向于视而不见,或者漫不经心地对待孩子由于内心焦虑而口头流露的恐惧,自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遮蔽孩子的情感。

相比之下,童话故事这样郑重其事地对待他们生存的忧虑和困境,毫不回避地直面他们,这就在儿童能够理解的层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总是这样会在某一个时期独自行动,就像孩子们一样,总会有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他通过与原始的东西——树木、动物、自然保持接触而获得帮助,这是因为与绝大多数成年人相比,儿童对于这些原始之物感觉更为亲近。

这些主人公的命运使儿童确信,自己就像主人公一样,虽然感到被人遗弃,只能在暗中探寻,但也会一步步地获得引导,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帮助。这是他在内心给自己的一种信念。

20150211233154.jpg

2.总是年龄最小、最弱势的孩子作为主人公,童话故事提供了儿童最需要的宽慰和希望

灰姑娘有两个好吃懒惰的姐姐,给姐姐们撑腰的是凶悍的继母;艾丽莎有七个哥哥,都被女巫变成了野天鹅;小锡兵最后一个被造出来,材料不够只好缺了一条腿;丑小鸭最后一个啄破蛋壳来到世界, 一出生就因又笨又丑备受轻蔑。

即使他们是独生子女,如白雪公主、莴苣姑娘、睡美人,都像带着原罪来到世上,一出生就面临着父母无法庇佑的苦难困境。

这样的设定在童话中比比皆是,然后他们最后都获得了幸福。这很荒谬是吗?很违背现实是吗?

父母们总是如此担忧,现实中这样“善良又弱小的群体”并不见得有好下场,总是给孩子讲述童话故事的幻想事件,就是在对他们“说谎话”。

有人甚至声称,童话故事没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述生活的真实画面,因此是不健康的。

在《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和价值》一书中,作者指出——

儿童生活中的“真实”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中的真实,心智正常的儿童也绝不会相信这些故事是在真实地描述世界。我们无须太低估儿童。

当一个幼童面对着周围世界的复杂事物时,尽管他可能很聪明,也很自信,但也很容易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又笨又傻,其他任何人似乎都比他有知识有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童话故事一开始都出现了主人公遭到轻视,被认为很愚蠢的情境。而最小的孩子也总是遭到哥哥姐姐的嫌弃和虐待。

这些都是孩子有时会对自己产生的感觉。

童话最贴心的地方是,强调他们的弱势地位,却不会去讨论主人公的能力问题。当生活为他提供一切时,对他并没有任何期待;而当他陷入不幸,也不是他犯了什么过错。这不就是每一个孩子最渴望的安全感吗?

孩子的力不从心会使他害怕自己是愚蠢的,从成人的角度去解释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而导致某种不幸,对他们来说难以接受,也就不会去认同这个角色。

而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故事才能够推动儿童相信,任何自我贬低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他知道这个主人公最终会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力量,他本人也开始了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进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动人的故事,然而实在不适合过小的儿童。这是一个道德故事,讲述世界上的残酷无情,唤起人们对被蹂躏的弱者的同情。

但是,感觉自己被蹂躏的儿童所需要的不是来自同一困境的其他人的同情,而是他能够摆脱这一命运的信念。

#

3.童话以最直接的方式引导孩子意识善与恶

童话故事的人物刻画非常清晰,人物不会模棱两可——既善良又邪恶。善恶两极分化主导着儿童的心理,它也影响着童话故事。

一个人非好即坏,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哥哥愚蠢,弟弟必然聪明。妹妹善良、勤劳,姐姐必定恶毒、懒惰。一个是美丽动人的,另一个必定相貌丑陋。一个家长是慈爱的,另一个必定是凶恶的。

这种完全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是为了强调正确的行为,描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倾向,能够使儿童更好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果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具有的复杂性格特征,把人物描绘得真实可信,儿童就很难理解这种区别。

儿童选择哪个角色来认同,更多地是基于谁唤起了他的同情,谁激起了他的反感,好人物越简单明确,儿童就越容易认同于他,就越容易抵制坏人物。

有一点要明确的是,儿童认同于善良的男主人公不是由于他的善行,而是因为主人公的状况对他具有强烈的、积极的吸引力。一个孩子内心的问题并不是“我想做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像谁一样的人”。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就不会同样模仿暴力行为呢?因为恶人的下场都没有好下场,而善良的人的遭遇如此令人同情,这一切并不“搞笑”。

在某些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时,有一句话戳中许多父母的内心——“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恶,且对作恶并无抵抗力。你不告诉他这是恶,他能把人弄死;你不告诉他要抵抗,他能被人弄死”。

我认为并没有说出问题的实质。

如果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恶,那么你解释清楚,他就会改变了,事实上可能吗?再明显不过,他明明知道自己在欺负人,令他人痛苦和恐惧,他就认同“我要做这样的一个人”啊。是谁成为这个让他认同的“榜样”,答案只能在他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中寻找。

一个孩子未来走向什么样的道路谁也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我相信,善恶的种子一早已经种下。

soldier-708711__340.jpg

话题到了最后,总是会回到如何选书、如何读书的原点。

如果我们不能得知某个特定的童话故事对于某个特定的孩子在什么年龄最为重要,就不要试图决定讲哪一个,怎么讲,孩子自己就能做出决定。

当孩子对某个特定的故事表现出了专注的情感,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即使我们能猜出理由,也最好不要表露出来。

让他感到父母并不比他更强大和有力量,和他欣赏同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分享同一份情感,这是童话的魔力。

歌德的童年故事也许是更好的启发。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曾经说过,从母亲那里,我学会了享受生活和喜爱编造故事,要有能力享受生活,要化解生活的艰难困苦,使之有情有趣,我们需要丰富的想象生活。

歌德的母亲在晚年回忆,她是这样给儿子讲童话故事的。

“如果他喜欢的人物的命运没有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从他的脸上,我可以看到他如何怒不可遏,但又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

“有时,他插话说,妈妈,即使那可怜的小裁缝杀死了巨人,公主也不会同他结婚。听他一说,我就停下来,把灾难推迟到第二天晚上。我根据他的暗示安排命运,告诉他,你猜对了,结局正是这样。

他非常激动,可以听见他的心在激烈地跳动!

就是这样,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享受自己喜爱的童话吧。

<全文完>

相关文章

  • 巫婆一定会死,王子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话

    一 养育一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有时候实在是太辛苦了。 脱离了绘本时代,妈妈每晚要启动故事FM模式,抱着一本章节书...

  • 巫婆一定会死,王子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话

    一 养育一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有时候实在是太辛苦了。 妈妈每晚要启动故事FM模式,抱着一本章节书声情并茂地朗读,...

  • 孩子,我们一定会来

    孩子,我们一定会来 一直都在寻找,寻找一个特别需要帮助的孩子,或贫困、或孤儿、或残疾或留守。。。我们、一直努力在寻...

  • 亲子阅读|生女娃的必读《纸袋公主》

    【我先说一下长久以来的困惑啊——说“困惑”只是委婉说法。这个困惑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读公主和王子的童话故事?好...

  • 童话里的老巫婆其实挺可爱的

    说起童话故事时,要问小朋友最讨厌谁,一定会吵洋洋的说老巫婆,问最喜欢什么角色,公主,王子。有一天我在问这个问题...

  • 2021-03-25

    读《女巫一定得死》的思考 女巫为什么一定得死?这是我读此书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是: 因为童话就是为了...

  • 我们为什么一定会死

    死亡这个命题在哲学家的手里,总会演绎成对生命的挣扎。为了寻找生活的勇气和克服消逝的恐惧,在经历一番痛苦的努力之后,...

  •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晨读偶得(3)

    近日给孩子读童话,发现一个普遍真理: 王子都是青蛙变的,美丽漂亮的公主总是被巫婆嫉妒和诅咒,最后的结局总是大团圆。...

  • 解读童话:巫婆一定得死

    巫婆是童话故事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她通常是一位年老的女性,有魔法。好像有很大的权力,住在森林深处,如《糖果屋》里...

  • 孩子 我一定会来

    六月头的禾城,温度不高也不低。在清晨,天很早就蒙蒙亮了,若走在路上,耳朵里不时听到鸟儿欢快的叫声和青蛙不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巫婆一定会死,王子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pr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