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来瑞典交换,唯一一件马虎不得的正事应该就是毕业设计了。在瑞典高校,本科生可以采用瑞典语或英语作为写作语言(研究生必须使用英语),我当然就是用英语了。我的导师Yishao Zhou其实是中国人,复旦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一路辗转,最后在瑞典做完博士后并留校任教。我虽然也有点期待能跟一位外国导师,可以多了解些不同的想法,但最后还是觉得自己人沟通起来比较顺畅,就选了周老师。
我的毕业论文主题和统计学习,或者说机器学习比较相关,主要呢也是源自于大四上学期所学的《统计方法选讲》这门课。大四上的这个课算是我数学选修课里最不水的一课了,不仅涉及到了非常多的机器学习算法,还都要自己写R程序去实践它们。在此之前,我的编程基础几乎为零(虽然学过C++,但完全忘了),但一学期的不停折腾让我的编程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还顺便把Matlab也自学了一遍。要是没有这一学期的基础准备,我是断然没法快速展开我的毕业设计的。
瑞典春季学期开学是1月18号,所以我基本上也没有寒假休息时间。我自己思忖着,瑞典的冬天比较无聊,外面也冷,可以安安静静的呆在房间里码论文,春天过后交上论文,就可以在欧洲各国开心的玩耍了。所以一到达瑞典,我们就联系了老师,讨论着定下题目,着手开展研究。
现在回头看来,我还真是个规规矩矩的好学生,给自己定好了时间表并按计划完成了。也许是有前期的基础和准备,论文的理论部分对我来说不是太难的事:定理的推导也只是刚开头时比较迷茫,研究了两天便也渐渐云开雾散;实践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寻找合适的数据库,程序包调试、调用,结果预测等等。当然,写论文还有一个绕不开的步骤——写。数学论文往往充斥着大量公式、图表,最佳的排版软件就是latex了,但对于刚入手的小白,latex里面大量的类代码往往很容易令人犯晕,排版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还要反复调试。不管如何,我大概花了整整一个半月,才将所有的内容一边整理一边打成latex格式。当然,最后生成的效果那也是杠杠滴,妥妥一本书啊。
这样算来,我大概从2月初开始动笔,一直写到了3月中旬。看我之前的旅行笔记也知道,从那之后,我就开始不停地浪迹四方了,这也造成,我的论文修改工作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周老师先是花了一段时间研究了下我的论文(因为在我写作期间,我几乎都是独立完成,并没有和老师讨论什么),然后给了我一系列指导意见,接着我完成了一次较大的修改;而后,针对理论部分,我前期没有给出详细证明,第二次修改着重于此。要说我确实不太适合做理论研究,一是基础不扎实,二是兴趣也寡淡,研究了许久也没个动静。这时候周老师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一两天里写了厚厚几十页的证明,看完之后,我大呼:“逻辑结构如此清晰,仿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原来如此!”最后总结一下,我自己完成了整体理论框架的搭建和实践部分,老师又指导我完成了加强了理论证明,最后符合数学系学生的毕业论文诞生。
在我交换的斯特哥尔摩大学,毕业论文除了指导老师,还需要另一名审核老师,最后会选定一个时间进行毕业答辩。我在5月初完成了毕业论文终稿,最终定下5月20日毕业答辩,大概40分钟演讲+20分钟提问。回国之后同学问我,英文答辩岂不是难度很大?不过当时,可能都已经用英文写完了毕业论文吧,并没有觉得This is a problem. 所以最后也算是“努力工作,最后取得不错成绩”吧。
写到这里,关于我的内容已经完毕了,但还是想写写我的室友,一样要写毕业论文。不过,她是那种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做的类型,一直到5月初,想着不到一个月就要毕业答辩了,才开始着手毕业设计。不过,这一个月里,真真是专心致志,用她自己话说,”我天天看着日落,又看着日出。“在晚上11点日落,早上3点日出的瑞典,差不多意味着每天睡一两个小时了。在答辩前两三天,才总算把论文定稿,当然,水平在,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差,最后也得到了A类成绩。
要是有兴趣看我的毕业论文,我还专门把所有资料都搬到了网上,点此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