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读书会上听到一位老师提及曾国藩就掩饰不住的赞赏之情,我也开始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接连几天将《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完,大呼过瘾。曾经只是粗浅的知道曾国藩和“湘军”而已,却不知道他是个人生经历如此丰富的人。从一个偏远乡村的农家子弟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清朝提督并流传至今,一生之中经历过各种挫折并不止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这些经历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看来,似乎更具有某种流行的元素,因为浑身上下都贴着一个标签——“成功学专家”。
如果说《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用时间脉络白描出了一个伟人的形象,那《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则是浓墨重彩地将曾国藩立体的呈现出来。我庆幸自己的看书顺序,先看《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让我对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有了大概的了解,虽然笔者用了90%的溢美之词表达对曾国藩的赞赏,对于一些“过失”仅仅一笔带过,生怕影响了这位伟人的高大形象,但我还是嗅到了一些信息,这个人绝非一个平面的人。带着自己的疑问,我又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张宏杰的描述,同样的史实换了不一样的角度,读来的感觉也更真实,将一个“圣人”从“神坛”拉下,还原成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
或许是出发点不一样,两本书在对曾国藩的天赋认知这一点上竟然大相径庭。《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里将曾国藩描述为“聪明人”,从出生的“巨蟒转世”到后面考取功名,乃至行军打仗过程中的“稳扎稳打”,作者定下的基调都是——曾国藩注定非凡人,天资聪颖。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介绍却恰恰相反,张宏杰说曾国藩是“笨人”,资质平庸,全靠后天的努力,科举考试也非顺畅,行军打仗也是用笨方法,不懂巧取,谋略不足,也难怪左宗棠一直以此嘲笑他。
说到曾国藩的平生事迹,我印象最深的是“日课”。我不由联想到最近动辄“打卡”的流行,不管是跑步打卡、读书打卡、还是瘦身打卡……其实都是一种锻炼自律的行为,“打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自觉。曾国藩的年代没有“打卡”,清末的官场也浑浊不堪,只能靠自我觉醒,而这种自我觉醒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目标”的坚定。“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是他的精神支持,也是他的终极目标。我喜欢《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原因就在于人的惰性和矛盾性在曾国藩上也是很鲜明的。曾国藩是“圣人”,所以他能坚持“日课”,这个判断有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在年轻时也不是完全能够遵照自己制定的“日课”来,经常因为朋友聚会、交际琐事则中断了“日课”内容,当然他与普通庸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庸人会用“明日复明日”来给自己脱解,而曾国藩则会在日记中反省并决心改之,终于在十几年的磨砺中,这种强制变成了日常,成为生活中的必需。
我不想把他的经历当成一部成功学来看,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人的成功是主客观同时作用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复制的意义,但是他严苛的“自律”境界却是值得学习的。我们多久没有好好学习了?我们多久没有好好反省自我了?如果你也在内心不断升腾出这样的疑问,那么下一步就开始“自律”行动吧。
不求“内圣外王”,但求“无愧吾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