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型人文故事寻访“綦走发现”专题样片试机

大型人文故事寻访“綦走发现”专题样片试机

作者: 简映竹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19:41 被阅读0次

    文  兰兰

    图  綦走发现志愿服务团

    ——綦走八年十四次(总第498次)活动总结

    为提高转化利用的社会效益,“綦走发现”的乡土史地人文成果,以@顺其自然@天籁@杏胡等为代表的文化服务志愿者,一直在尝试探索视频化的道路。

    12月23日 星期六,借着专题样片试机拓荒,打破星期日才出行的常规,与资深记者@俊哥及主持人@岔哥一起,在原八景村老支书邓怀能的带领下,再次走进四道古寨门,记录这一被历史封存了很多年的功臣寨门,期待将来能够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让更多的綦江百姓了解这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一、彻底倒塌的何家岩古寨

    大约9点,车辆来到八景景区的正大门处,那“三生三世、七里桃花”的门迎标语,仍清晰的呈现在飞檐翘角的门庭上。

    穿过大门向前约100米,友友们同左侧房舍的主人70来岁的邓姓老支书带路前往“何家岩古寨”,前行约100米的公路左侧的栅栏门进山,上穿一片松林,抄近路上到山顶的盘山公路。

    此时雾气很重,感觉我们就在天山之间,路边的桂花树成林、马尾草比人还高。

    “何家岩古寨”路口完全隐藏在草树丛中,感谢带砍刀出行的邓书记,别看他年老,体能却超过我们一行的任何一人,只见他躬身三刀两刀左右开弓,不一会就开辟出一条能踩踏的山崖路。

    由于接近寨门崖边扎草荆棘多,同行@冬冬也用随身携带的砍刀助力。

    雾霾正笼罩在沟那边的天山之间,海拔600米左右山脚下的永新场镇也只能在漫雾的下层朦胧分布、依稀可见。

    大约10:30分,“何家岩古寨”的基石终于显露出来,仔细查看,隐约在荆棘封崖后面的大石下,还有一小片相对空缺的平地。

    据@搬螃蟹介绍,这是八景村古寨门中,清《綦江县志》记录的,唯一的一个在当年抵抗石达开部队时,有团丁阵亡的古寨门,详情可网搜《永新八景村的古寨(一)》。

    二、《诗经》横批的风鸣垭古寨

    正午12:00,徒友们又赶到了“风鸣垭古寨”,同样被荆棘杂草封山的小路,好像知道我们一行要来观赏并记录他的前世今生,竟然被好心人提前清除。

    于是我们一行快步下行约两、三百米,来到半山腰的毛公路,公路再下行的路就不好走了,还是邓书记捷足先登,在上月29日踩线砍伐的基础上,再次挥刀斩刺,连走带梭。

    很快就下到寨门上,站在寨门边上俯视,门外茂林修竹、乱石阻挡了下山路。

    门内可容二人并排出入的通道也被荆棘帘子遮挡。友友们清除荆棘,跳下通道,门内靠壁一方墙上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刻有《重修岩口碑序》,依稀可见“羊马坪陡垒子风鸣垭******修整,至咸丰八年******等率领二十六家人出钱修整******,至同治元年******修整不起,邀请******添补帮修。”

    注意三个地方都说的是“修整”,说明此碑在咸丰八年是第二次修整,同治元年最三次修整,那么此寨门最早修建的时间应该还在前。

    细心的@搬螃蟹还发现此长方体碑石上的另一块残存有“子风鸣垭”字样的功德碑,右下角有明显象征福的蝙蝠雕刻,风化更为严重、字迹更为模糊。@搬螃蟹由此推论,上面那块可能是最早修建时的功德碑文。

    翻越寨门大石,来到门外。门楣整石上刻“爰得我所”,左右门柱对联为,“得险地为以依,应飞军之莫渡”,落款时间为大清**元年七月上浣立。

    意思是以该地为依靠,就是飞军都奈何不得,表达乡民对该寨险要,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的自信。

    正如横批“爰得我所”,它出自《诗经·国风·魏风》中的《硕鼠》篇第一段最后一句。即“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可见当年写这户对联的文人书法了得。据之前@搬螃蟹等徒友咨询已84岁高龄的永新小学退休教师刘德强,从他懂事起,就听老辈子们口口相传,这副对联讲的就是,当年石达开部队望寨兴叹,绕道而走后,乡民的人、财、物得以保全,读书人有感而发而凿刻上去的。

    风鸣垭寨门通高约3米、宽约2米、进深约5米,寨墙绵延约20余米。

    值得一提的是,寨门上的横批石匾是在整块条石上开凿出来的,阳刻斜凸外倾约30度的夹角状,除了美观外,还避免了石匾被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从而延缓风化,直到与天然峭壁融为一体,的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

    更多解读,可等待12月27日《綦江日报》第四版“綦走发现”专栏介绍。

    为了以后的专题片制作积累经验,@搬螃蟹、@简单就好、@冬冬等在资深记者及主持人的指导协助下,以另一种方式重提该寨门历史。

    主持、采访,拍摄记录的过程也是辛苦,一个镜头、一句话都可能要反复好几次,难为年过七旬的老主持@岔哥了。

    三、暖心支持,爱心午餐

    拍摄记录完这古一寨门,也是下午2:30,太阳也冲破雾霾露出他那灿烂的笑脸,暖烘烘的照着大地。

    山上的长廊亭子也显露出来,山下远处的旗能电铝完全展露于双眼,还有那浓浓的卧乱草的青烟,提醒友友肚子在闹饥荒了。

    此时催促@搬螃蟹该补充能量的电话又一次响了,于是友友们加快脚步,手脚并用爬上半山公路,快速上得山顶前往午餐点用餐。

    感谢永新政府对“綦走发现”坚持不懈深度挖掘永新史地人文的认可而暖心支持、也感谢主人家颜国夫妇的热情和可口的饭菜。

    四、两任县令的荆竹岚垭古寨

    友友们用完餐也是下午3:40分,没来得及休息、甚至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主人家,又赶往“荆竹岚垭古寨”。

    车停在岚垭口,一直陪同的邓书记说,这一片平整的土地之前是游客接待中心,前面有泳池,还有宾馆,可气派了,可惜如今成为荒地了。对面山那个高山就是长田山。

    是啊,这个地方海拔640米,正处在两面都是松林的垭口处,垭口风向对流,还有松涛阵阵,是夏天露营乘凉的好地方。

    顺着岚垭口下行一段石板路,约4:40分友友们来到一有不锈钢护栏的绝壁悬崖边,靠石壁处有一个不足三平米的观音庙,穹拱式弧顶石门,高约4.5米,宽约1.2米,门顶扇匾额:“普度岩”,门柱对联:大慈大悲观世音、救苦救难渡众生,横批:慈航普度。

    寨门在哪,不是睹寨门吗?如果你是自上而下为烧香求佛而去,你可能求佛完了返回都可能没有看到寨门。

    原来它就在庙门前坎下一个很不起眼的的地方,依壁而建,门高约3米,宽约1.2米,均为条石搭建。

    在当时绝对是个望风口,站在此处,山下方园几公里的鸡、犬动静都能清楚看见,何况匪军吼叫。

    庙旁路边有两块2001年和2020年修缮、补修庙顶和道路的功德碑。庙内除雕刻两尊磨崖观音,右侧石壁上没有落款的功德碑文外,别无线索可求。

    最有价值的是庙外右后石壁上的碑刻被“綦走”发现可辨出右侧三列竖刻文字为“四川重庆府綦江县署理正堂加一级纪录五次■/四川重庆府綦江县正堂加五级纪录■■■次邰/四川重庆府綦江县右堂加三级纪录两次古”,左侧落款隐约可见“■光壬午”几字。

    根据清《綦江县志》,推断该碑应是道光壬午年(1822年)所立,涉及人物是当期綦江的两位县令,其中一位是代理县令,另一位“邰”姓县令,以及“古”姓“公安局长”的人物。

    考证细节可参考2024年1月3日左右的《綦江日报》第四版“綦走发现”专栏介绍。

    五、留下传奇的蔡家岩古寨

    采访拍摄完“荆竹岚垭古寨”这一段,太阳已经下山了,山下的三会场已被朦胧在夕阳退去的晦暗中。我们一行又加快脚步往回赶,去来时路边山上的“蔡家岩古寨”。

    到达“蔡家岩古寨”时也是傍晚5:50分了,綦走一行更是加快脚步,趁着有些昏暗的余辉爬上了10来米高的山崖。

    一道石门仰视可见,整石柱子高约3米,一根同柱子长宽高大小的条石作为门挑梁,还有一块长同前、宽约一米的大石紧挨着这根挑梁,形如拱形房盖一样守护着寨门,寨门进深5米多,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可考的文字记载。

    应该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为保乡安民而修的关隘吧。

    再往上约5米处也有一个石壁木梁,青瓦的老庙。庙内也有两尊摩崖雕刻菩萨。庙外还有土地菩萨。因天色已晚,没有细看。有关该寨的传说,可网搜《永新八景村的古寨(一)》。

    拍摄完成收工回家也是7:30分左右,原计划下午1:00出行就可以完成的节点参观与采访拍摄,提前到早上7:40出发,差不多12小时。

    难为我们的资深记者了,背着宝贝一样的摄影机负重前行,为找准最佳拍摄位置,还要站到悬崖边上危险的地方。

    接受采访的@搬螃蟹、@简单就好、@冬冬、@天也知谜,以及为其服务的友友们,还有声音圆润、洪亮,风趣幽默的主持大咖@岔哥,真是太辛苦了。

    看来美好的未来还需要綦走继续坚持与情怀人士的加持与付出,才能获得更高一台阶的成功。

    这一路下来,笔者收获了之前至少要三天或四天才入目的视野,感触到当年百姓享一方安宁的不易。

    同时也更加体会到将历史重现荧屏的必要性、更体会到银幕制作的艰辛。

    再一次感谢@搬螃蟹的用心策划,感谢资深记者@俊哥哥及主持人@岔哥的鼎力协助,以及綦走人的协同与配合。

    还有辛苦开车的@冬冬 @天也知谜@微风轻轻,让大型人文故事寻访“綦走发现”专题样片试机完美收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型人文故事寻访“綦走发现”专题样片试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xd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