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写的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观点标新立异,思路顿开茅塞,情感充沛自然,相比之下,自叹佛如。自觉肚子里的存货,即便搜肠刮肚,早已消耗殆尽。文章难产临盆,近距离一瞧,俨然一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的样子。连自己都嫌弃,更不敢拿给众人欣赏了。
我也在问这其中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差距还有多远?读了几章《红楼梦》,可窥探一二。
抛开书的一切免谈,只聚焦在文字上,读前几章就明显觉得文字信息量好大,读一遍根本难以消化,非三遍以上且刻意记忆,方才能运用其中的文字片段到自己的文章中。
有人说文字是工具,流露出来的真情感人肺腑,文字技巧可以忽略,但我想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文字工具使起来不得心应手,做不到词能达意,会使传递的感情有偏差,难以引起共鸣。优秀的作品,还是会追求文字艺术,尽可能的简练优美且表述准确。
最惊叹的是很多词组合起来竟如此美妙,三言两语刻画人的外貌体态、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还有心理活动,勾勒出活脱脱的人物形象,赫然立于眼前。是我现阶段无法达到的境界,其中的差别之一就在于词汇量贫乏。
有时灵光乍现出好多拍案叫绝的思想,稍纵即逝溜之大吉,没记录下来,怪文字积累不够,痛苦的抓耳挠腮,却词不达意。多少次坐在电脑前苦思冥想,大脑一片空白,最后放弃记录。
曹雪芹是怎么信手拈来,妙手偶得的呢?抛开天赋不谈,跟古人只专注在读书上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现代人知道许多古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的信息,但论起思想深度,比古人差的太远。曹雪芹连秀才都没考上,这不妨碍他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若他生在当今社会,恐怕也是泯然众人矣!
《红楼梦》前几章文字的积累量超过了我三十年的量,有些字要么生僻,要么都不存在我的知识库中,要么惊叹,还可以这样组合使用,每个字拆开都认识,合在一起妙不可言。
粗算了下,就现在词汇量的差距上,我俩至少相差20年,也就是我要用20年的时间补齐短板,才可能读通红楼梦,读懂曹雪芹。这前提是多看经典书籍,多用学到的文字写文章,否则一辈子都难以企及。
回想现在读的文章,都属于快餐品,营养不足,甚至都是别人咀嚼多遍之后,才传到我的嘴里,俨然在咀大便一样。今后告诫自己,少看头条文章,多看经典书籍。
但愿有一天能初版自己的一本书。骚年,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