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奥黛丽赫本,难逃一个“美”字。上帝给了赫本1.618的脸部黄金比例,同时给了她俊俏的五官、精灵般的气质和傲人的智慧。人说,中国人喜欢上赫本是通过《罗马假日》,而西方人喜欢她则是《蒂凡尼的早餐》。
这部片子是1961年美国最卖座的影片之一,也是赫本所有影片当中上座率最高的一部。放在现在来看,可能用现在人的评价无非是拜金女与软饭男的故事,但是,之所以被很多人奉为经典,放在那个时代,赫本是一个标签不假,我想当中的很多黑色幽默也是作为那个年代独有的一抹时代记忆。
整部片子有着60年代特有的戏剧浮夸感,也有着很多无厘头的戏谑成分。当年,这部小说的作者杜鲁门是以玛丽莲梦露为蓝本,属意的女主也是梦露,可想而知,在风情万种的梦露与一向清纯的赫本之间,整部影片能呈现的效果肯定是颠覆的。传统认知中,交际花都是轻佻妩媚的,而赫本的参演却是少了一股风尘味儿,带入个人的优雅气息,俏皮灵动倒也独具人物魅力。
影片最经典的桥段就是赫本戴着假珠宝身着纪梵希经典小黑裙亮相蒂凡尼橱窗前,手拿可颂面包和热咖啡,吃起来就像是饕餮盛宴。仿佛城市中很多打工女孩子第一次手拿星巴克咖啡站在街头打电话的情景。很多人认为这是霍莉心中的“仪式感”,这苍白的仪式感将这位物质女郎平庸的生活照耀的熠熠生辉,映照出来的是对她这种精致璀璨生活的向往。
人人都喜欢蒂凡尼的早餐,也在不顾一切的寻找生活走向单调无趣的根源,却鲜少有人回头望自己生活里的仪式感有多么的贫乏。《小王子》中解释的很好,小王子探望自己驯养的小狐狸,狐狸说“你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4点钟来,我从3点就开始感到幸福,到了4点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准备好我的心情…..应该有一定的仪式。”仪式是什么?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场仪式,因为仪式显得庄重,古人看书前总要沐浴焚香,洗手煮茶,当今人们结婚必要举办一场适当的婚礼,为什么?不外乎对知识的尊重,对感情的认可!
霍莉心中,蒂凡尼是一片净土,每当心绪不宁的时候,驱车前往蒂凡尼,总是能瞬间心安。我们不吐槽这种物质膜拜对错与否,只是希望我们对生活的付出与热爱值得我们用一种庄严的态度和心情去正视他。
说到霍莉,她是真的热爱物质与金钱,就像亦舒笔下喜宝说的“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她也从不给自己的猫起名,她说“我没权利替他取名,我们并不拥有对方,我们只是偶尔相遇,在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前,我不想拥有什么”这话似乎说给的不是猫听,倒像是给那位同样依靠贵妇生存的男主听,他俩都是藤萝一样的人物,攀附着其他的植株呼吸生存。在物质金钱面前,所有感情都得让路。这是典型拜金女的心声,要问拜金有错么?就像日本人喜欢吃纳豆,中国人喜欢吃皮蛋,你说有错么?良禽择木而栖,木愿意,禽喜欢,每个人都渴望settle down,在别人没有干扰你的生活之前不要轻易的去教别人怎么过活。
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赫本在影片中的那股俏皮天真的,经纪人在喝醉酒的时候吐槽她是一个装腔作势开口说话就很土的土包子。
“I am in New York because i.m never been to New York before”
——What do you want?
——When I find out what I want, I.m gonna let you know.
这些对话听起来就很滑稽无趣,而且非常的没有理由,可是往往没有理由才是行动的最大理由。爱钱没有理由,因为这只是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种途径,我们更多的人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最好是不排斥,也不盲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