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乐读创业社书评总集-131周
世外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世外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者: 梅惜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19:42 被阅读23次

    作者: 梅惜

    世外小学生被杀事件后, 三联记者对黄一川的妈妈, 和他同学老师进行了采访。 黄一川的妈妈事发后整日以泪洗面。精神和身体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作为单亲家庭,一个人把儿子养到29岁,真是不容易。 她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许希望黄一川能“一马平川”,一生风调雨顺。  作为母亲,她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帮助他们拥有幸福舒适的生活。

    2012到2015年的三年里,刚毕业的黄一川没有找她要过一分钱, 即便她主动要给他钱,他也拒绝了,让她留着自己用。 那三年大概是她最高兴的时候。 孩子终于长大独立了。 她可以放心了。尽管2015年后,她把自己每个月不多的工资全部贴补给儿子, 但她依旧憧憬着给他买房,也许还有帮他娶妻生子……。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稀疏平常,虽然湖南绥宁是个小县城,但是山清水秀。虽然她和他爸爸早年离异,但各自都是公务员,生活稳定,一直共同抚养黄一川长大。 虽然黄一川高考失利考进了二本,2次考研面试没过,但他从小到大,在当地也算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虽然他近两年频繁更换工作,求职不顺,但她每月给他固定经济支持,他爸爸还特地为他托关系在广州找了一份工作,只是他自己没有接受。但他们的爱一直陪伴他。

    我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能在她儿子身上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

    可是到底在哪里出了错,让他夺走了三个无辜孩子的性命,让曾经的“高材生“成为“阶下囚”,让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如此痛不欲生。

    她对某报记者说,“我错就错在平时太娇惯他了。”

    她娇惯他的一个佐证是,黄一川偏食,不爱吃学校食堂,她就亲手给他准备饭菜,高三之前从不在外面和学校吃。黄一川则“基本没怎么进过厨房”。 不过这个在我看来,还真不是“娇惯“的简单问题。

    第一个“错“: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学“的权利

    很多孩子都有“不爱吃学校食堂”的时候,但是几次不爱吃,不代表一直不爱吃;偶尔不爱吃,自己在外面吃几顿,也是可以的;真不爱吃,饿几顿,就爱吃了。

    那么“每天给他准备饭菜,让他既不在学校吃饭,也不让他在外面吃饭”到底是她,还是孩子自己? 黄一川基本没怎么进过厨房,到底是她不让他进,还是他自己不想进。

    我想起我的父母,如同她一样,从小到大,他们从来不让我进厨房,即便我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每次我去父母家的厨房,他们也总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着我。要么不让我做,要么数落我做的不好。  让我就觉得自己真的不会做饭菜了。

    去年有个流传很广的文章《一个犹太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逃难,却把孩子个个培养成才……》,这个在中国长大的犹太人妈妈,秉承了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中国式妈妈的理念,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以色列,一天,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她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她:“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了,你应该教会他们独立……。” 一句点醒了梦中人。从那时开始,孩子们主动提出,要尝试分担各种工作,帮助妈妈。从那时开始,孩子们的潜力和能力被“社会生活”磨练了出来。

    为人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最无私的爱,不知不觉的剥夺了孩子“学”的权利。

    在德国,老师会跟家长说五项原则, 确保家长不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 第一个不可以介入孩子的作业。

    • 第二个不要擦掉孩子写错的字。

    • 第三,看见孩子的作业有错误,不要说破,要孩子自己去发现。

    • 第四,这次孩子不会造句,不要协助他,要让他自己思考。

    • 第五。不要在孩子写作业时坐在一旁监督。

    第二个“错”:用“过度的爱”将孩子与外部世界隔绝

    为什么不让他去学校吃饭呢?学校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发展”。 学校就像是社会的“缩影”。 饭堂是人与人交流的好地方。 他也许的确从小性格内向和寡言,但是如果在学校里找到一两个知心的好朋友,也许就不会那么偏激。

    孩子生来需要适应他出生后所在的集体。 这个集体里面有秩序和规则。 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真的在一个“没有秩序和规则的真空”的个体环境里形成,那么一旦进入社会,他可能就不懂得如何遵守现有秩序和规则,必然觉得格格不入,觉得受挫和气馁。

    做父母的,不要用过度的爱将孩子与外部世界隔绝,阻碍孩子与朋友和玩伴之间的社会交往。

    第三个“错”:失败后总是怪他人,没有从自身找原因

    刚进大学时,黄一川曾竞选班干部落选,因故整个大学四年“一直都觉得他们班同学在针对他”,也不跟班上同学来往。而他也很少和父母提及大学生活,因为缺乏自理能力,她对大学期间儿子的一个印象是“每次回家,身上都是脏兮兮的。”

    想竞选班干部,说明他最初还是积极向上。 但是,一个连基本个人卫生都无法保证,而且还沉默寡言的大学生,被同学选为班干部的几率真的不高。 而且他把落选的责任归结于其他人,那就失去从自身改进,获得再次成功的机会。 或许这时候找下自己和其他班干部的差距,调整好,迎头赶上,会是另一番天地。

    记者采访过程中,黄一川妈妈得知黄一川两次考验,分数过了,但面试没有过,让他备受打击。 她把他面试落选的责任归结于“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没有熟人关系”。说实话,这也是在把责任归结于其他人。或许在他第一次面试失败后,能及时的总结失败的原因,就不会有第二次的失败。 她曾说黄一川 “意志力不行,经不起打击。”,但是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把失败归结别人的“习惯”,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磨练意志力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失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让他们先学会从自身找原因。 这样才有改进的机会,才会在失败和成功的交替中,磨练意志力。

    第四个“错”: 把“遗传”作为借口,忽视心理问题

    在她的眼里,黄一川从小性格随父,内向少言,骄傲要强。虽成绩很好,但父母离异对黄一川影响很大。离婚后,黄一川更加少言。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 德雷克斯曾经说过“如果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也没有发现他隐藏的行为计划, 人们可能倾向于将孩子的很多特性、缺点和卓越品质都看作“先天”因素的结果。”

    因为认为黄一川少言是“像父亲”,所以可能就忽视了父母离异对黄一川造成的心理创伤。 失去即时调整行为偏差的机会,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

    背景知识: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影响:除了可能造成(1)不安全感,(2)内疚感,(3)补偿心理,(4)逆反心理,更重要可能会产生 (5)自卑、猜疑心理: 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还会产生猜疑心理,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

    解决的方法之一, 就是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虽然遗传规律控制着所有生物, 但是,心理素质、性格特质以及能力方面主要来源于训练和管教、无数的作为和不作为,以及尝试、犯错误和重新调整。 

    如果离婚后,父母能学习下离婚对孩子心理的影响,黄一川的沉默寡言,缺乏沟通能力的性格特点,也许可以获得改善。

    第五个“错”: 没有及时求助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

    当愤怒的路人纷纷质问黄一川为什么要杀孩子,一位在现场的保安只记得他淡淡地回答一句:“因为心里不平衡”。

    黄一川的“心里不平衡”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这些孩子是顶尖的学校学生,而他屡次被心仪的学校拒绝吗?是长期受挫、自我封闭导致的“反社会“心态吗?有没有反常的先兆吗? 答案是有的。

    从2015年11月开始她已经发现了他的诸多“反常”。 比如从2015年11月到事发前,他总共回家7-8次,每次都会待上近一个月左右。在家里,他总是“闷闷不乐的“, 心理与精神开始变得压抑甚至异常。 回家后,他极少外出,在家也不看电视,只把自己锁在房间内玩电脑,只有吃饭和上厕所才出来。黄一川在房间内时而大吼大叫,这让她十分担心儿子是否抑郁。他还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她发脾气。 也许那时候,能为他找一个心理医生进行鉴定,和心理疏导,或许可以避免惨剧。

    “抑郁症背景知识”: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反思黄一川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 我没有责怪黄妈妈的意思,作为一个妈妈,我特别理解她对孩子的爱。 母爱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同理心、理解和无私奉献。 母亲们因为这种爱历经各种痛苦和焦虑。 “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 她所犯得的这些“错“,其实很多父母也曾经、或者正在犯。 所以做父母的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们的爱照耀孩子最需要关照的地方。让我们的爱远离那些需要放手的地方,不要变成压力和束缚。我们需要学习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我们自身的性情。 父母的行为不仅影响到当前的亲子关系, 还关乎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  孩子不一定会成为天使,但是父母可以学习成为更好的父母。

    世外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外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zo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