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79901/3a917d2b1000cc09.jpg)
我為什麼讀哲學,因為它可以打開一個人的心光,對人生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循理而行,做一個既高明又廣大的人,既有廣大的現實世界,還有一個丰富高明的精神世界,即人文的宇宙。
讀哲學,讀到最後,就剩下兩個人,在西方,是康德。在東方,是牟宗三。
今天讀牟先生的著作,讓我對康德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的成就不止於廣度層面的思辨理性的架構,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從神學的道德學扭轉為道德的神學,雖然不夠徹底,但這個成就不亞於哥白尼日心說,就如王陽明把朱熹的性即理轉為心即理一樣,是一場具有人文革命性的變革。西方的哲學傳統,開頭是自然哲學,即是向外的,是頭腦部分,中國的哲學主要課題是生命的學問,是向內的,即心靈的方向,而康德做的就是從外向內扭轉,遺憾的是不夠究竟。而牟先生恰恰相反,則從內向外開出,則是用一種具有系統性的方式,將中西方哲學集大成,換一句話,就是在康德哲學的基礎之上,用儒家的方式更加徹底的呈現出來,使之更加客觀化。在中國傳統的仁教的基礎上,建構出智學的一套系統的理論出來,使中國式哲學更加完整,即會通中西,既有深度的實踐理性,又有了廣度的思辨理性。
做學問的路徑有兩條,一個是自上而下,一個是自下而上,最後達到一個圈圈。牟先生是自上而下,康德則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容易究竟,而自下而上的方式一般不究竟,換句話說,從道德的宇宙容易開出知識的宇宙,從知識的宇宙很難開出道德的宇宙,除非用佛家說的功夫轉識成智,才有可能達到。為什麼,因為道德的宇宙包含知識的宇宙,而知識的宇宙無法包含道德的宇宙。
牟先生說,中國可以說哲學,應該從春秋戰國時代說起,因為中國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學問,就是康德說的實踐的理性,而西方真正了解道德的本質是從康德開始。而講學問的三個標準,第一個是文字,第二個是邏輯,第三個是見。所以了解一個人的學問,就看他的文字,他的邏輯,最後看他有沒有那個「見」最重要,一般的學者前面兩個容易有,但是「見」是不容易有得,就算有,一般都是橫向的,就是知識的見,而不是縱向的,智慧的見。
牟先生的學生蔡仁厚老師這樣評價牟先生:一般學者的學問,在四十、五十歲以後,通常只有「量」的增加,很少再有「質」的躍進。而牟先生的一生,可說年年再進步,時時開新機,他所開顯的思想家的型範,是極為罕見的。總之一句話,牟先生的著作,無論深度、廣度、高度、純度,都是一等的,讀者細心循讀,必有可得。
讀牟先生的書,對於吾輩來說,有何意義。正如牟先生在熊十力先生身上體認:吾華族有最獨特最根源之慧命,不於此而討安身立命,立定宗教,以自肯其大信,反而割截其根而從摩西耶和華猶太民族之歷史,以數人家珍,是自卑賤而甘為國際遊魂隨風飄盪也!
於國而言,吾等乃不孝子孫也。於人類而言,吾等乃不理性之人國也!嗚呼哀哉!所以吾輩之責,應回歸自家之慧命,以安身立命,自肯自信,為己為人,為世界,為人類開出一片理性之天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