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89
为了剿灭太平军,奕䜣用僧格林沁驰援前线,擒斩捻军首领张乐行,随即攻克庐州。调李鸿章率领淮军至上海,以七千打十万,获得全胜。以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夹攻太平天国。以骆秉章主持四川,围堵石达开,逼他在大渡河边全军覆没。辉煌的天国,转眼间灰飞烟灭。剿灭了太平天国的奕䜣,像刚刚走进“同光中兴”的大清王朝一样如日中天,不可一世。
P491
原本,道光皇帝要在第四子奕𬣞和第六子奕䜣之间选择自己的接班人。奕𬣞还是奕䜣?对道光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后来在反复犹豫之下,把帝位传给了奕𬣞,就是大清王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咸丰皇帝,但奕䜣的文韬武略,其实远超其兄奕𬣞。这一点,从二人应对太平天国的战略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有人说,“洪秀全有机会当皇帝,当不了;曾国藩有可能当皇帝,不愿当;奕䜣是极想当皇帝,没当成。”此时,他不仅获封议政王,领班军机处,同时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兼管内务府、宗人府,领神机营,集军、政、外交、皇室大权于一身。连军机处的廷寄格式都发生了变化,开首语书写“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字样,使奕䜣的政治地位显得格外醒目。
慈禧与奕䜣叔嫂联手,通过辛酉政变击垮了政治对手上台。在慈禧的支持下,二十七岁的奕䜣登上大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从此,“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恭亲王是除紫禁城之外的首要人物。”
为了笼络奕䜣,两宫太后将奕䜣长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伦”的意思是“天下、国家”,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一般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册封为固伦公主,妃子所生的女儿只能封为和硕公主。
P493
朋友关系只能建立在平等之上,但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君臣关系是“君为臣纲”,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臣之间,逃不出兔死狗烹的铁律,其原因我在《故宫的隐秘角落》里写过:“在极权社会,存在着一种权力守恒定律,即:权力总量是一定的,一个人的权力增大,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权力减小。即使在皇帝与臣子之间,这一守恒定律仍然存在。”因此,皇帝与臣的“友谊”,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皇帝要倚重自己信得过的臣子,只有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价值”,确保他的统治固若金汤;另一方面,他又要防止他们的实力坐大,否则,他们将会对自己形成威胁。皇帝赋予臣子的权力,就这样成为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臣子平步青云,也可以让他碎尸万段。
P503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再度用兵准噶尔。清朝沿袭明制,不设丞相,只设内阁,做辅佐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关,以大学士为首领。大学士以紫禁城三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三阁(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命名,通常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但前文已经讲过,内阁的位置在前朝文渊阁之南,进入养心殿向皇帝汇报军情要穿越重重宫禁,无疑会耽误时间,而且手续繁多,也容易泄密,因此,雍正就下令在隆宗门内搭建了一排房子,命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在这里秘密处理军务,就是后来的军机处。…… 军机处原本只是一个处理西北军机的临时机构,西北战事结束后,军机处不仅没有撤销,反而权力日增,处理事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国家大事,内阁从此被架空,军机大臣甚至被民间称为“宰相”。
P504
剧情的发展与既有的套路完全吻合——当慈禧太后羽翼未丰,事事由奕做主,她自己在暗中观察、积累政治经验,但当她羽翼渐丰,坐稳了江山,功高震主、大权在握的奕,就成了她的拦路虎、绊脚石。吴廷栋曾经提醒奕,对慈禧太后要表现出“惧”,也就是要在强者面前装孙子,哪怕只是一种表演,而对此奕全当耳旁风。他独揽大权已成习惯,不会装,也不愿装。其实,他想装也装不像,人到了那个位置,行走坐卧都透着优越感。尤其剿平太平天国以后,奕已被满朝视为周公式的“贤相”,他岂能把这孤儿寡母放在眼里?在慈禧太后面前,他表现出十足的傲慢,有时连礼数都不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