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习惯了好的东西或者关系,真的回不去了:人一旦有了那种低成本的相互激发性的交流,就会变得忍受不了驴唇不对马嘴的沟通了。这件事是一种福祉也是一种诅咒,因为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再想要讲究就变得很难了。在关系中这样,我想在工作或者读书,学习,听音乐也是如此,说到底这个有点类似于某种taste。
自己呆着:前一段时间我一个女性朋友频繁约我吃饭,我就感觉有些奇怪,询问之下得知原来丈夫出差了,她一个人了。在那一刻我是无比惊讶的,一个人呆着多好呀,多么的自由。怎么会这么迫不及待的要找另外的人来填充自己的时间呢?与此同时昨天去洗牙,被另外一个一起团券的朋友质问,为什么不喊她一起。我也很惊讶,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当然要自己去了,而她理所应当的认为应该一起去。从身边人的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很多人是习惯于要和别人呆着的。于是我试着去想和别人呆着的时刻对我意味着什么?如果是很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对谈是很愉悦的,这是一种大脑高速运转的过程。但大部分朋友在一起的时刻,仅仅是两个人的物理躯体在一个空间而已,心不知道飘散在哪?注意力也不知道在哪?听不到对方说的话,感受不到对方表达的心意。而经历过美好的交流之后对这种仅仅身体在一起的交流产生了更多的不舒适感。这种在一起反倒对我来说没有了意义。我不敢说我拥有了自己呆着的能力,我只能说我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感受了,我只是想让自己更加舒适一些,于是选择了自己呆着。
对别人拥有丰沛的好奇心:和朋友一起去推拿,她们两个人先排上了号,我跟着去她们屋呆了一会儿,轮到我之后,自己去另一个房间推拿。她们先结束,来瞧我,发现我和推拿师聊天,于是出去等我。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们说起我走出她们的房间之后,她们的房间就很安静了。而去找我,也很意外发现我和我的推拿师聊的热火朝天。在那个情境下,我也很惊讶,对于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个体,难道有好奇不是很正常的吗?但事实不是,现在大家因为和手机,电脑等机器交流太久了,反而变得不太习惯和真实的人交流了。要知道在我小时候,夏日夜晚,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门前聊到半夜再回家的,有时候甚至为了防蚊子还需要溜着弯聊天。现在我们已经被游戏、算法、大数据调教的对于日常中的幽默、沟通瞧不上眼了,因为这个情境没有配乐,没有密集的笑点,没有紧张的多巴胺,或者说我们仅仅是习惯了,习惯用电子表情代替自己的真实的表情了。可是,这些假的、被剪辑过的,被算法模板化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们究竟是活在算法中还是活在现实中呢?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紧绷了?这是我脑海中此刻浮现的词汇,听到一首欢快的歌曲,就应该快快乐乐的摇头晃脑不是吗?要知道就连在公交车上我都有很多自己摇头晃脑的时刻。对一个人好奇那就多沟通多交流就好了,对方不喜欢也不会搭理我的,根本没有必要加那么多戏呀?被哪个朋友的想法激发到,那就说出来,这是多么珍贵的事情呀,我作为被激发的对象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动和欣喜这不是很理所当然的吗?对别人表示喜欢,别人也会很开心吧,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起出去吃饭,只要在基本范围内,想吃什么就点,总比什么都随便,别人费劲点了自己还不喜欢强吧。不开心了告诉自己信赖的人,我最近能量不足,需要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爱,这也是应该的吧,要不自己还会觉得朋友不够关心我们,自己很孤单,但事实是大家都很忙的,有需要就说,别人才能有的放矢呀。一般年纪了难道还有什么别人是自己肚子蛔虫的美梦吗?给自己人为的框定那么多的规则,然后自己在其中焦灼忧虑,真的是什么用也没有。要知道,真诚的沟通是很动人也是很省力的,会减少很多关系中的消耗。真诚的面对彼此,然后把精力都用在去正视真实的自我和他者身上,不好吗?整天脑海中演戏,而不去沟通,倾听,可真是缘木求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