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cūn),原是皮肤受冻坼裂之意,现运用到山水画中,就是表现山石树木粗糙的纹理结构。
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套完整的艺术语言形式。
江南画派始祖董源,依据江南山体圆润、浑厚、脉纹舒展如麻的自然真实,在皴法的创造上成功运用形状如麻的皴法来表现这种柔和、细密、松浑的地貌特征,这种皴法被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石的皴法很多,后人根据用笔不同把这些皴法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以线为主的皴法,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折带皴、云头皴等。二是以面为主的皴法,如斧劈皴、马牙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等。三是以点为主的皴法,如钉头皴、雨点皴、芝麻皴、豆瓣皴、米点皴等。好多皴法一般都是从披麻皴这类变化出来的。

披麻皴又称麻皮皴,因线条如麻线平铺而得名,由五代董源创始,其后巨然、赵孟頫、黄公望等不少画家均以披麻为主。工艺绘画亦多用。

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披麻皴有短长之分,皆要求中锋用笔。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长披麻皴用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画兰草,一气到底。短披麻皴用笔圆而稍曲,短而遒劲。皴法下笔处宜尖,每一笔之间不可平行,长短不可并齐,须有参差交措,又不可有交叉点。

披麻皴是通过眼睛和心智对自然进行观察提炼而成的,是对自然山川的脉络纹理长期观察体验后总结出来的,它不断成熟,最终形成一个宝贵的笔墨体系,经过多个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在改造、创立、解体、整合中不断完善。

披麻皴的运用已经很明显,多用在坡脚处。



这幅画迥异于董源的几个横卷横卷的披麻皴,多用在坡脚处。笔法也较松散,山头以墨点居多。而这幅画山头、山体,都大量运用长线条披麻皴,技法很娴熟,笔法刚劲、峭拔、疏朗有致。


长线条披麻皴的运用已经非常自觉、纯熟,显得茂密、厚重、流转,笔法凌厉自成系统。




书法入画,纵笔写意,把长线条披麻皴发挥到了极致


董其昌是披麻皴的传承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