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一个人跑去看了《我的姐姐》,晚场十来分钟。难得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两个小时,在一个完全放松的环境,毫不掩饰地正大光明地哭一回,好像也蛮好的。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哭泣的时候眼泪特别多,哭过之后真是一身轻啊。如果,你不开心或者很压抑的话,不妨去试一试,因为悲情本身就是一种共情,释放才是真正治愈的开始。
值得一说的是张子枫塑造的角色气质真的跟电影很搭,从原生家庭继承而来的冷漠和自己本身的善良总是矛盾地出现在“安然”这个人物身上。不管是曾经“鼓励生一胎”的时期,还是现在“放开生二胎”的热潮,“女婴”总是更多地被“谋杀”,“女孩”总是更多地被轻视。安然被父亲强行说成“瘸子”作为“生二胎”的理由,从小被寄养在姑妈家,被表哥当做人肉沙包,被恶心的姑父偷窥,却没有人可以依靠,也没有人为她不平。她的志愿是去北京读书做个医师,可是家里篡改她的志愿留在本省学了护理。她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学会的是,遇到欺凌只会不顾一切地反抗,想要上大学就要自己挣学费,跟门不当户不对的男朋友在一起还得说自己是独生女……
被发现开错药物剂量的医师可以理直气壮地跑去讥讽她,而她的男友却因为对方强大的家庭背景而劝她息事宁人。他是温柔的,与她互补的,所以才在一起那么多年;他是幸福的,却是不懂她的,所以只能黯然分手。原来,她拼了命想逃离的这个地方是对方从未想过离开的家乡。她的不堪、不安、不甘、冷淡、绝情统统可以隐藏在一句“太阳下山明日依旧爬上来”却轻易地崩塌在弟弟的一声“姐姐”中。
安子恒问安然,“去北京读书会想男朋友吗?”安然倔强地说“不会”;安子恒又问,“会想我吗?”安然说“可能会”。亲情啊,让你一生痛苦又比爱情一生可靠。
所以,安子恒的出生对安然来说是一种治愈还是伤害?安然说,他的没有错,我也没错。
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平等的爱呢?都是母亲十月怀胎降生的生命,为什么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更有做人的尊严?为什么总是说一些“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的话来绑架一个孩子?这种“放弃即成全”的责任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承担?到底是怎样名门望族的香火必须要男孩子来传承?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主动请缨上了战场,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却选择一生无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父母执着于生男孩?现在严重失衡的男女比例和恐婚恐育的现象级问题难道不足以让人反思吗?
这部影片没有一次歇斯底里的质问,只有一次次无法言喻的眼泪。
用性别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时代早该结束了,我们倡导孩子们“越努力越幸运”,而不是“女孩子要更努力才能跟男孩子一样幸运”。
如果这一届中国父母不给力,这一届年轻人就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