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曹全碑》第30天:及其从政,清拟夷齐,

《曹全碑》第30天:及其从政,清拟夷齐,

作者: 虚龙寨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07:51 被阅读0次

    与后面的一句“直慕史鱼”连在一起翻译:到他从政以后,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齐,其鲠直不让史鱼。

    今日认识四位人物(伯夷、叔齐、史鱼、蘧伯玉),以下内容全部百度自网络,有些重复和混乱,只为增长知识,就不费时间详细编辑了。

    1.伯夷、叔齐,乃商末孤竹国第八任国君亚微的两个儿子。伯夷为长子,弟亚凭、叔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逃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

    武王伐纣,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伯夷、叔齐叩马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卫士欲杀之,姜太公曰:“此义士也。”卫士就把他们赶走了。

    武王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陈兵于牧野,殷纣王发兵70万拒之,奴隶阵前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

    历代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唐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惟独西汉东方朔不以为然,说这两人是“古之愚夫”,认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什么贤人?

    也有辨证看待夷齐二贤让位与不食周粟之事的,江南靖士《首阳山怀古》诗:“当仁不让最周全,离却人民挽局难。世界从来无定主,何须饿死首阳山。”

    首阳山位于河南洛阳市偃师市邙岭乡,为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阳山镇,因境内有首阳山,故名。

    当然,全国的首阳山尚有多处,也有伯夷、叔齐墓。偃师西北为孟津,会盟即为武王会各路诸侯之地,洛阳西三门峡扣马尚有遗迹可考,鉴此与伐纣有关的地名,“回师息戎”的偃师。故曰:偃师首阳山乃伯夷、叔齐真隐居所也。

    2.史鱼, 春秋时卫国(都于濮阳西南)大夫。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吴国的延陵季子经过卫国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柱石之臣。卫灵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卫国的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告诫他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孔子称他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韩诗外传卷七》:

    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百度译文: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贤人蘧伯玉,为人正直且德才兼备,但卫灵公却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弥子瑕的,作风不正派,卫灵公反而委以重任。

    史鱼是卫国一位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很是忧虑,但屡次进谏,卫灵公始终不采纳。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当孔夫子听到此事后,赞叹地说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但到死了便也结束了,未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难道称不上是秉直的人吗?」

    《诗经》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身为臣子,为国为民,尽忠职守,劝谏君王,是为臣的本分。

    3.蘧qú伯玉,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

    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 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 荐贤良的蘧伯王,并多次建议卫灵公罢免 奸臣弥子瑕,但没有被卫灵公采纳。史鱼临死时 叫儿子不要在正 堂为自己办丧事,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王,罢免弥子吸。所 以,史 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做法都与史鱼不一样。用 《韩诗外传》的说法, 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内直而外宽,严以 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 政治黑暗就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在孔子看来,两人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 所以感叹为“君子哉蘧伯玉!”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蘧伯玉,名瑗,河南人,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有一个成语“蘧瑗知非”即来自蘧伯玉,即蘧瑗。他知过善改,求进甚急。《淮南子。原道》载:“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总是感到自己所作所为不正确,感到今是而昨非,名人语录。后比喻不断反省,改过自新。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全碑》第30天:及其从政,清拟夷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gc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