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牢牢控制的手指,抓不住真实的安全感

牢牢控制的手指,抓不住真实的安全感

作者: 无限延伸的三角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14:30 被阅读59次

在新西兰旅行时,我曾经在小镇Hamilton尝试开小型直升飞机。

为了尝试Captin冲上云霄的滋味,我提前在Yotube上预习了直升飞机的打开方式。但是当我走进驾驶舱,绑好安全带,看着仪表盘上气压、升降速、海拔这些密密麻麻的陌生指标时,我还是紧张得肾上腺素不断分泌。

因为是新手,教练在旁协助我起飞。她控制着操纵杆,一路往前不断拔高,直到整座小镇在眼前缩小成一片方格棋盘。然后,在云层中,她将手中的操纵杆直接交给了我。那一刻,我的小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这可不是游乐场里的云霄飞船,而是实实在在的万米高空。

但我已经花了“巨资”上了飞机,就只好硬着头皮,紧抓着操纵杆往前飞行,上下或转弯。偶尔有风,身体便随着机翼颠簸。下降时刻,又仿佛自由落体般失重。当时,我的手指抓的很紧,身体十分僵硬,感到有些头晕。我很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把飞机带沟里去。

教练在旁,微笑地对我说,“放松点,不要抓的这么紧”。我能感觉到由于紧张,飞机开得并不平稳,转弯更是有些僵硬,可是我没有办法松开手指。在这万里高空、云层之上,我觉得,只有紧紧抓住可以掌控的东西,才能获得安全。

控制和抓紧,常常是我们在恐惧时的第一反应。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如同我在高空因为害怕而抓紧操纵杆,有些人在谈恋爱、养孩子中感到不安时,也会伸出手指用力地抓紧那个“人”。

闺蜜曾经跟我说起过经历的一段感情。在那段关系里,只要男友5分钟不回信息,她就觉得这男人不在乎自己了;男友没有及时接到电话,她就觉得对方已经有小三了; 男友偶尔迟到的约会,她就觉得这段感情已经没有必要再走下去了。

关系里任何细小的空隙都教她惴惴不安。也不是不知道,这是一种玻璃心,但是那些个当下,失去对方的恐惧和愤怒就像海啸一样,从她体内汹涌而出,真实无比,以至于所有的理智与涵养,统统被发配到了西伯利亚。

她开始歇斯底里地盘问对方,就像警察审理罪犯,“为什么不回我信息? ”“为什么我给你打电话你不接?“你是不是有其他女人了?”

“那会是真的伤心啊,委屈到仿佛天都塌下来了,连饭都吃不下。吵完架后,就会与对方冷战,较劲似的挂掉他所有打来的电话,扔掉他每天送来的玫瑰花,有时独自跑去酒吧喝闷酒,喝醉了就给朋友打电话,一边打一边嘤嘤地哭诉对方的罪状。”说起这些,闺蜜一脸的无奈。

要知道,在我们这个朋友圈里,闺蜜一直是个优雅而体贴的姑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去过很多国家旅行,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朋友十分尽心,每年我们这些朋友生日,她都会贴心准备礼物。所以听她讲述这段恋情时,当时我真的是惊讶无比。

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心性的姑娘,也会做出类似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事情来。故事的结局,那个男人终于受不了她的盘问与折腾,选择了分手。

后来闺蜜坐在我眼前,叹了口气说,“刚开始真是恨透了这个男人,可是后来才发现,这段感情里,我的问题也很大。我的内心太缺乏安全感了,一点小事就嗅到“不爱”的气息。我以为只要紧紧抓住那个男人,就能填补内心的不安。可事实上,这是行不通的。”

这教我想起了佛教里的故事,小沙弥抓起一把沙子,疑惑着问禅师,“为什么我抓的越紧,沙子漏的越快”?那是因为,牢牢控制的手指,抓不住真实的安全感。

如同闺蜜的疑问,那么,我们又该去何处寻找、去何处安放真实的安全感呢?

一、我们要回到安全感的源头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建筑人类需求理论时,曾经将我们对安全的需求,置放在呼吸、水、空气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可见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于是,我们一路往前,向外寻找安全感。可是,当我们收着情人节的玫瑰,听着伴侣“我再也不可能像爱你一样的爱别人”之类的保证,却在午夜梦回,仍然觉得内心有一个空洞,不曾被填满。这才发现,安全感原来是要向内去寻找的。

安全感与婴儿依恋有关。英国精神分析师Bowlby曾经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安心依赖、信任别人,容易建立亲密关系。而回避型与矛盾型的孩子,在最初的母婴关系中便呈现出不安、退缩与疑虑。

比如朋友那9个月大的孩子,特别的粘人。有一次,她趁孩子睡着出门去剪头发,走到半路家人来电话,孩子醒来找不到她,撕心裂肺地哭,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安抚。她只好走了半路又折了回来,回家抱起孩子,却发现孩子根本不要她。

这便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经历了一次分离又重逢后,会躲避母亲,尽量减少对她的依恋。这种依恋特征在长大后,也会呈现在亲密关系中。在牵手与亲吻的甜蜜里,夹带着不被爱的怀疑、失去爱的恐惧。

安全感还与人格的成长有关。有些成年人的人格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婴儿的心理残余。当他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内心会退行成一个小婴儿,视另一半为母亲,渴望有一段母婴般高度融合、共生的关系。他们将安全感完全置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无法忍受分离。

如同闺蜜没有办法接受,迟回的信息也许只是手机一时的搁置,未接的电话也许是因为会议的必须要求,而迟到的约会只是出于道路突发的拥堵。她只知道,她渴望与所爱的这个男人,彼此之间融为一体的距离,心念一转就会得到及时的回应。

亦舒小说里说,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帖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若那人一直不来,若这渴望一直不被实现,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婴儿,没有母亲的乳汁和照料,我们会面临死亡的恐惧。但是一个成年人,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若那人不来,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做这个收藏者、安放者。

因此,要获取安全感,我们要回到源头,去看到早年的依恋关系,学会接纳自己的恐惧,安抚自己的内心;同时,我们要对内在的“巨婴”保持一种觉醒,去真正地“看到”作为成年人的自己,身上所具备的能力。然后,让内心不断成长,去获得人格的解放和真实的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是一种力量,它不制造不能离开的亲密,而是经营一种可以选择的亲密,这才是真正的亲密。如同黄磊和孙莉夫妇曾经在访谈中说,“我们两人在一起很好,但是离开对方,我们也能生活的很好。”

二、我们要松开控制的双手

控制,从深层来讲,是我们面对这个无序世界的反应。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她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坐飞机。每次坐飞机,都会用尽她洪荒之力的勇气。看着这个独自走世界的姑娘,我惊讶地问她原因。她说,坐飞机时,会感觉很无力,因为这是把安全完全地交给别人,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我理解她所说的,的确,这个世界充斥着无尽的变数,高空远离陆地,伴侣也许会离开,孩子慢慢会成长。而这些变数又与我们紧紧相连,高空影响着我们的生死存亡,伴侣与孩子牵扯着我们最深的喜怒哀乐。

这种“失序”带来的恐惧,就像婴儿离开母体一样,无边地蔓延,触不到边界。于是,有些人张开了控制的双手,如同蛛丝结网一般,有意或无意地去捕获身边的“猎物”,将伴侣、孩子变成自己填补不安的工具。

电影《黑天鹅》里,芭蕾舞演员妮娜的母亲,便如蛛丝般去“捕获”女儿。从小母亲就告诉妮娜,为了生下她,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舞事业。妮娜内疚而顺从,做着听话的好女儿,接受母亲对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掌控,为成年的她换衣服、剪指甲,哪怕身体不舒服,也不能拒绝母亲递过来的蛋糕。

这种控制充满了吞没性,令人窒息。这个世界,万物都有它的进程,星辰自有它们的运转轨道,爱情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周期,孩子的成长与分离,更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就像电影里,妮娜渴望蜕变成黑天鹅,离开母亲,拥有独立的意志和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生命中很多看似的无序,只是我们对于这一变化的忽视与抗拒。与其如小沙弥般自欺欺人地握紧“沙子”,与其如蛛丝般捕获“猎物”来填补内心的不安,我们不如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的行为,接受这个世界的自然变化,松开控制的双手。

当身处万里高空的机舱内,我们可以在恐惧时,去觉察自己僵硬的手指,松开紧抓的操纵杆,优雅转弯。并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将内心的这种掌控欲,升华转变成Captin般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

当身处感情和婚姻中,面对伴侣的未及时回复或迟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觉察内心“被抛弃”的恐惧感,放开控制,选择信任,将“警察式的盘问”变成“我需要你,你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表达。

当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觉察分离带来的恐惧,放开“非要听妈妈话”的控制,尊重他们的独立意愿,接受他们的自然成长,目送他们的背影离开,让他们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

三、我们可以与当下感觉在一起

当我们感到不安全时,我们还可以去感受自己的不安,与它同在。

克里希那穆提说,“当你悲伤时,你最要做的就是和悲伤融为一体。”而我们不安时,要做的就是去体验不安,和不安融为一体。

当我们处于高空,面对伴侣电话的未接,亦或是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可以抽离出来,去观照自己的愤怒与恐惧,去看它们在胸腔里起伏,在鼻孔里进出。我们可以去观看愤怒的颜色,生气的形状;去触摸不安的温度,恐惧的质地。

曾经在咨询室里,有来访者对我说,她感觉她的愤怒像一座冰雪覆盖的火山,外表是冰冷的白色,内心是火红的炽热,灼烧着她的心。当愤怒的岩浆抑制不住喷发时,她的呼吸急促,肌肉绷紧,甚至连鼻翼周边的空气,都上升了不少温度。

她因人际相处的问题而走进咨询室,在十几次的咨询里,每一次我都听她诉说着,这个世界对她的敌意。可是,当她坐在我面前,细细地去感受愤怒,感受她的身体,感受她的呼吸,这一刻她对内心的愤怒喊了停,我第一次从她的声音里听到平静和放松。

所以,当我们感到失序和不安时,去松开牢牢控制的手指,与当下的感觉在一起。与那些高空恐惧、“被抛弃”的恐惧、分离的恐惧在一起。如此,那些我们体验到的情绪,就不是分裂出来的怪物;那些我们紧抓住的人,也不是填补内心不安的工具。不是它物,而是真正的相遇在一起。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终于学会伸出手指,带着爱与真诚,与每一颗真实的灵魂相遇。学会去深深地触碰,每一片早年分离经历的伤痕,每一个需求被忽视的褶皱,每一寸自我被碾压的痕迹。然后,我们的眼眶蓄满了泪,因为这伤痕累累的心灵,因为这依然强韧的生命。

在泪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马丁.布伯在《我与你》里所说,“我当以我的整个存在,我的全部生命,我的真本自性来接近“你”的美好关系。

相关文章

  • 牢牢控制的手指,抓不住真实的安全感

    在新西兰旅行时,我曾经在小镇Hamilton尝试开小型直升飞机。 为了尝试Captin冲上云霄的滋味,我提前在Yo...

  • 控制不住的手指

    总想点你的名字,似乎理智系统被你的毒完全占满没有了可用空间,手指控制不住地在你的名字上划过了好多次。

  • 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 读书笔记

    如何保持心理的平衡 1.表达情感 正确表达度 由着自己性子 情感焦虑症 控制欲高 紧抓不住沙子 找到自己的真实情...

  • 我被牢牢控制着

    1、主题是什么?我被牢牢控制着 2、事件是什么?我挂好盐水到家四点半,女儿还没回来,就去学校接她。女儿提议晚上晚饭...

  • 寻你

    这一生 都在寻找 那个可以安放灵魂的人 遇到了你 却又抓不住你 就像手指抓不住温暖的阳光 命运 总是叫人 难以拒绝...

  • 灵感

    灵感稍纵即逝,抓得住抓不住个人修为,真本事的人不依靠灵感但灵感来了定能牢牢抓住......

  • 梦里

    出现在我梦里的你 模样真实 却怎么也抓不住

  • 你想要的安全感,可能根本不存在

    张小娴说:“ 未到手的没有安全感,怕抓不住。到手的也没有安全感,怕留不住。 ” 男朋友要秒回的信息、银行卡里定期增...

  • 山寺

    想象中切到手指比真实切伤手指可怕

  • 我知道该放弃,只是心上张不出手指,抓不住什么,也放不开什么。

    我知道该放弃,只是心上张不出手指, 抓不住什么,也放不开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牢牢控制的手指,抓不住真实的安全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iv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