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翻出王小波的杂文来看,第二遍读,很多东西更加明确起来。
思维的乐趣,题目顾名思义,是探讨思维层面的问题。那些颇为幽默的字眼后面,折射的其实是小波哥对他所处的中国时代的一些思考,包括对以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他的小说和杂文,无不充斥着对青年时代所经历的那场大运动的批判和无奈。那是他的青年时代,思想的无限贫瘠与随时感到饥饿的肚皮所构成的青年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通过对人性,对思想的阐述,来表达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无法理解。
他追求智慧,追求理性,希望具有作为人的主动权,去主动寻求一些东西。朴素的来说,这就是他的所有观念的核心。可是那个时代教给他的永远是既定安排,永远是沉默不语,听从指挥,并且所从事的全部是在他看来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活动。他觉得可笑,却不敢笑,他觉得可悲,所以才会在傍晚的大山深处看着天色一点点暗下去,生出自己的生命被一点点剥夺的无力感。
关于哲人王,乌托邦这些看似美好的设想,在他看来,那样一个悲惨的世界。一切都被安排妥当,生活其中的人只需要像机器一样按部就班的活着。整个社会靠着哲人王的道德标准运行。可笑的是,这些道德标准永远是那些思想的贵族者们所制定的。这样一来,只能服从。而服从,则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所最不愿意看到的字眼。
对于中国传统哲人的观念,如孔孟的君臣子关系的论述,后世朱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他是不能接受的。过去的2000多年,我们的读书人遨游在四书五经的海洋,反复咀嚼,直至将橡皮糖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后,反复把玩的这些东西,净是些高贵人士俘获普罗大众思想的工具。这些人为的创造,不是智慧。真实的,向善的,理性的才是智慧。是法拉第使用一个线圈和一个磁铁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智慧,是牛顿发现三大定律的智慧,是西方世界追求理性,文艺复兴,追求科学的智慧。这也解释了我们中国古代3000年上下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的原因。整个社会没有崇尚理性的氛围,这样的民众最容易被愚弄,也最容易被统治,当然的,也容易陷入莫名狂热的崇拜。缺乏理性,这是可悲的。
我自己的身上存在着惰于改变的毛病,甚至有的时候,面对别人充沛的创造力,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我竟会心生嫉妒甚于排挤。在读了王小波的杂文后,我的后背一阵子发凉,人世间的智慧,莫不在于探索,过往的经验,无不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年轻人最大的勇敢是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我却未老先衰,思想上先认输一步。这还不够可怕,可怕的是竟然会对别人的干劲十足的创造和改变有所排挤。这是那些自暴自弃的成年人才会有的思想啊,越往里剖析,我越发不能原谅自己。这也是小波哥的杂文最让我着迷的地方,他深刻指出的问题,其症状,在我的身上愈发凸显出现。未来的日子,我要找回年轻人的勇敢,不求立马获得改变的能力,起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别人的改变,这才是追寻智慧的必经途径。
愿我们都能在思想上积极,行动上理智,去做一个年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