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我以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图片表达内容为第三层。
我喜欢《前赤壁赋》,主要有以下原因:
此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与朋友在月明之夜泛舟赤壁所写,表现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名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驾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