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日祭(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84823552/
“勤能补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若要追溯它的源头,最早可能出自于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他在诗作《弄笔吟》中写道:“人生所贵有精神,既有精神却不纯。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因饥得饱饱犹病,为病求安安未真。人误圣人人不少,圣人无误世间人。”还有一种说法来自黄庭坚的《跛奚移文》:“截长续短;凫鹤皆忧;持勤补拙;与巧者俦。”而最广为人知的还要属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虽然邵雍和黄庭坚同为北宋时期的名人,但两人对“勤能补拙”的看法截然不同。
黄庭坚在《跛奚移文》中讲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妹妹家招了一个跛脚的婢女,行动不便,做不了事,主人非常不高兴,黄庭坚听说了这件事就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婢女虽然是个跛脚,但是也有其他的才能。他让人把婢女叫过来,对她说,你要是不能走路,你就坐着,早上在厨房洗洗菜做做饭刷刷碗,中午没事就洗洗衣服喂喂猫,闲下来做做手工织织布,有鸟偷食果树上的果子你就用弹弓赶走它们,主人叫你的时候你就让他人代你答到。这样取长补短,偷食的鸟雀也不敢来了,用你的勤奋来弥补你的先天缺陷,你就和正常人一样了。婢女听了很激动啊,她说,我脚跛了,手还很完好,像你这样说的去做,虽然劳累一些,但是却能像手脚俱全的人一样做这些事情能够,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黄庭坚的意思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上帝虽然给你关上了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用你优秀的一面去弥补你不足的一面,这虽要比别人劳累些,但也能达到其他人的水平。邵雍对于“勤能补拙”,提出的就是另一番看法了。他觉得,人生有“精神”这件事情是很宝贵的,但是世间的人,虽然有目标,但却动机不纯,这些人想着弄虚作假,企图以假乱真,然而假的终归是假的,想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却还是比不过那些真正勤奋的人,有时因为过于饥饿吃得很饱,但吃太饱本身就是一种病,因为生病而祈求平安,这样的平安也不是真正的平安。
邵雍对“勤能补拙”持着一种负面的态度,实际上邵雍写这首诗想表达的是一个动机问题,人世间很多人为了目标奋斗,努力的动机却是不纯的,为达目的弄虚作假,就算弄得再像这假的就是假的。因为饥饿而求饱,这种饱也显得动机不纯,因为饥饿而想吃饱,人就会不停地吃,直到吃出病来为止。因为身体有病而祈求平安,这种平安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平安而祈求平安,只是得病了才想平安而已,等到病好了,谁还想着平安这回事呢?“勤能补拙”,在邵雍眼里也是动机不纯的一种,有些人勤奋的原因并不是单纯为了勤奋,而是因为“拙”才想着勤奋,因为有些人认为勤奋可以弥补不足,于是格外勤奋,想弥补自身的“拙”,这样为了勤奋而勤奋,自然就比不过真正勤奋的人了。
也许这有些难理解,举个例子来说,有两个勤奋钻研数学的学生,其中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差,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太笨,另一个学生数学稍好,原因是在学数学方面比较有天赋。数学差的学生想着,我要勤奋学数学啊,每天看书,每天做题,天天不落,日日不停,因为我听说,勤能补拙,我没有数学天赋,我要用我的勤奋来弥补这个缺陷。那个数学稍好的学生就想着,我数学学得还不赖嘛,每道题我都能轻松解答出来,我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我对这个数学问题越来越着迷了,我要每天吃饭喝水上厕所都研究数学,连做梦都想着数学。表面上看,两个学生都表现得很勤奋,每天钻研数学时间也相等,对数学的痴迷程度也相同,但是在内在动机上,两人有着天壤之别,数学差的学生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他勤奋学数学就是想弥补他数学差的缺陷,而数学好的就是单纯地喜欢学数学。
举例仅仅是想说明邵雍认为“勤能补拙”动机不纯这个观点,对于例子中其他的问题暂且不予讨论。也看到有些人把邵雍的“将勤补拙总输勤”写作“将勤补拙总轮勤”,意思是,勤能补拙啊,用勤奋来弥补缺陷,总有一天能轮到我们这些用勤奋来弥补缺陷的人大展宏图——毒鸡汤。这样改的人实际上歪曲了邵雍的原意,他们觉得这样一改,才算是正统的“勤能补拙”鸡汤的一员,但实际上这是个毒鸡汤,邵雍和黄庭坚提出“勤能补拙”观点的原意根本就不是这样,这纯粹属于断章取义了,有时候古人想的要比我们深刻,但有些时候他们的话语又有可能被歪曲。
说了这么多,可这“勤能补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最广泛的说法还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那么“后天的勤奋”是指什么呢?“勤奋”体现在技巧上还是时间上?“先天的不足”是指哪方面的不足呢?是认知智力方面的不足还是有生理缺陷身体残疾呢?
勤奋地钻研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和每天勤奋地坐在书桌前、一目十行地刷书是不同的,就算是每天坐在书桌前刷书,半夜形容憔悴熬夜刷书,和白天光线充足精神饱满刷书也是不同的。如果是认知上的不足,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是可以随着锻炼得到改善的,而智力上的不足,有些可以改变,有些则不能改变,那么就会有人说,智力上的不足不能改变的话,你这不就是先天决定论了吗?有些现实你必须承认并采取相应的对应方法,为什么一个有绘画天赋的人非要和一个数学天才比数学呢?生理缺陷可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弥补,同时还要靠自身的勤奋,这里的勤奋就是一个适应的过程,相信没有哪位残疾人士刚装好义肢就能健步如飞,还是得慢慢适应才能熟练地运用这一助力。另外有一种生理上的缺陷就如同上述黄庭坚所讲的故事一样,取长补短,腿脚不便就用灵活的手来弥补,身体虚弱就靠智力取胜。
以前心理学课上老师说过,说到木桶理论,他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靠弥补自己的不足,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的长板更长,这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原因。邵雍所说的“将勤补拙总输勤”也有些这个味道,如果你总是想着自己的不足,想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的的确确可以弥补,但总还是不如你让你本来就很长的长板变得更长更容易成功,因为你弥补的短板可能正是别人的长板,别人花时间让自己的长板更长,你却花时间去弥补上升空间不大的短板,而忘了去增加你的长板的长度最后一对比,孰长孰短一眼便知。如果数学家华罗庚其实很讨厌学数学,简直是个数学白痴,他还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吗?
也有人认为,“勤”和“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勤奋是后天的,而不足、缺陷是先天的,两者性质不同,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两个事物怎么能用一个来弥补另一个呢?有个词,殊途同归,不知道用在此处是否恰当,就如,有一天木桶漏水了,因为一块木板被抽掉了,于是有人用一块大小刚好的铁片合上去,恰恰也能阻止继续漏水,这铁片和木板是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一个是铁,一个是木头,怎么能凑在一起还起作用了呢?
所以,“勤”到底能不能“补拙”呢?我认为可以,但是效果如何,那就要看情况了,有时候“勤”可以“补拙”,有时候不行,有时候“勤能补拙”效果大,有时候几乎没有效果。贴一个“毒鸡汤”:因人而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