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有个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趁机混日子。后来,齐湣王接替了王位,他喜欢让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故事的启示,自身没有真才实学,虽蒙骗得了一时,却不可能长久,总有一天会败露。假装久了就会习惯了,认为虚幻的现象就是现实。如果你心情不好时,假装高兴,慢慢地心情就会好起来。就像一个靠冒充高官到处骗钱的人,时间长了真以为自己是那个领导了。如果不及时反省,终因无才平庸,自惭形秽,一生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生活中可看到有些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有很高的学历和学识,言谈举止尽显学者风度,在所从事的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于是众人就认为其子女从小耳渲目染,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悉心栽培,毕竟也是满腹才纶,引得无数羡慕赞捧不绝于耳,将其视为受人敬佩的人。
正如古时候有则笑话,邻人将一名游泳很好的男子刚出生不久的婴孩扔入水中欲观其游泳,其他人见状赶紧将其解救出,并不解地质问,他却振振有词:父亲会游泳,儿子必定也会呀。如此愚腐的笑话背后,说明了不假思索地自以为是。熟知父母代表不了子女。
每个人都以个体形在社会存在,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和人生轨迹。学者教授的儿子不一定学习成绩好,优秀成功人士的孩子也有可能平庸,而文化程度低或没读过书的人却能培养出博士。自古寒门出才子也是不争的现实。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认知。认知高低和眼见深远决定一个人能走。有的人安于现状,安于假装被认可并心安理得,而有的人则在内心向持中清醒,不堪身负外界徒有的认可,暗暗的努力,积蓄力量,悄悄的变优秀,多年的深埋树根汲取养分,然后一鸣惊人,真的配得上曾经别人眼里的羡慕。
只要始终认定目标,然后按照想成为的那个人言行的标准去做,把自己当做那个人。心理学家说过,你终究会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
回过头再看看曾经的灰暗时刻,没有真才实学,却被众人一直高高的捧着,虽享受了赞叹,却内心空虚,自尊心强的人会有很强的自卑感。而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超越》给人以启迪,人越自卑,越在内心激发强大神奇的力量,并不停地激励自己走向成功,自卑是成功的巨大动力。
纵观历史上那些成功人士大多曾经都是自卑的。静下心来,真实内观自己,向内心发出深刻的追问:自身有哪些才华和优势能获得众人的认可,如果没有,不如现在开始提升自己。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每一朵花都经历过含苞待放的长久孤寂的等待,才能做娇艳盛开。做最好的自己,不再混迹于茫茫人海中。
不过滥竽充数也不是坏事,反过来看,时间久了,让自己错误感觉能够吹奏自鸣得意,但只要按此假象再努力(前提是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和提升的心智),就可以等贤君执政时,一个个拉出来检验时,能够惊艳地真正独奏出优美的乐曲,赢来自己盛开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