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孩子向往那种百依百顺如胶似漆的爱情和宠爱。成熟的女人对这种感情是会拉开一点距离去辩证思维看待的。感情的浓妆淡抹,谈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心理学上讲,恋爱的幻想与感觉多来源于多巴胺的激素水平的高低,其实更来自于潜意识里的人格特质认同投射。所以,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说明人无完人。还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半个苹果,等待另一半的巧妙整合,说明互补理论,说恋爱的内在动力。
浓妆是什么呢?那些沉醉于爱情的善男信女,大多数都是停留在一种自我的理想主义里,比如把对方想成了一种类似于内心男神女神,而引起了一种类似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痴迷。这是自己的潜意识无意识的将对方化了浓妆。你还没有看见自己的潜意识里,为什么对某类人有着这种本能好感的原因。可能对方像你的妈妈,引起了你童年的某种求而不得的感觉,亦或者引起了你对母爱温暖的安全感,可能对方像你的爸爸,引起了你一直以来想改变爸爸的执着,或者你从小没有父亲,对父亲兄长的那种英雄主义情结,等等。其实,爱情都是有些幻想的成分的,这就是后期幻灭期的由来,近距离审视,发现人都生而平凡的多。那些理想主义越严重的人,有的时候越看不到真实的对方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没有选择徐志摩的一方面原因,因为梁思成让她真实的做自己可以落地,徐志摩让她飘着,她活在徐志摩的幻想的诗句里,没有被真实的看见。还有比做自己更爽的事情吗?
淡抹就是杨绛和钱钟书那种感情吧,同频共振,锦瑟和鸣。两个人都深深的看得见真实的对方,也都懂得对方,比如钱钟书生活上非常不会打理日常家务,杨绛从不唠叨,觉得什么都不叫事。比如钱钟书说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种欣赏,让任何茶米油盐好像都琐碎出美来。好像杨绛钱钟书第一次见面,一个说还没有恋爱,一个说我也没有男朋友。这是一种表达好感,彼此给彼此信任的安全感。首先他们两个人彼此各自是精神独立的,也就是不需要在对方身上挖掘太多的认同投射,也就不想借由改变对方去弥补内心的某种缺失的东西,无论是自卑还是傲慢。这才是彼此理解和尊重包容的开始。所以,这种淡淡的细水长流的感情,一定是建立在一种彼此内在高度觉知的基础上的。也建立在自己内在有着非常强的力量感和自信的前提下的,的确,两个人呢,也是平分秋色,都是饱读诗书。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点说来,其实幸福的家庭无非就是认同投射的刚刚好,刚好互补,磨合以后基本稳定,也一辈子相安无事。不幸的家庭,大概就是这种匹配度随着时间境况或者两个人的精神成长不同频导致的投射认同不再一致合拍。最幸福的,是两个内心都各自俱足明性细腻的人,一种淡淡的守望支持,理解与欣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你不想把什么比做什么,也许才真的能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爱上其本真的呈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