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这四个经济学概念是我做选择的思维模型,我做选择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全面评估做决定的成本,包括决定本身的成本和机会成本。
“成本”很容易理解,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我需要付出哪些具体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个很直观。但是“机会成本”测算起来比较复杂,我做出了A选项,就等于放弃了B选项,那么B选项所有的收益和折损,就是选择A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让我更清晰、更全面地考虑问题,我会把各种可能的选择都罗列出来,便于对所有可能的选择了解更周全。
第二,确定最重要的目标。
任何选择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目标,所以,能达成最重要目标的决定,就是好决定——在这里,我会着重考虑边际成本,也就是对于未来的影响。
很多人选择困难的原因是,希望兼顾所有人,希望达成所有目标,这种“完美选择”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会问清楚自己:我做这个选择最希望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对我来说最重要?这个问题对未来长远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学会当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优者,明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其次,在得到之后,或许会出现更好的,这时我会说服自己:“虽然我选的不是最好,但已经够好了,而且我可以通过努力,让它变得更好。”
接受“够好”的选择,既可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又能增加满足感。
第三,记录决定的过程和决定的结果。
我每次都会认认真真写下自己做这个决定的原因,记录完整的决定过程和思路,我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决定记录文档”,如果做决定时手边没有电脑,我会把这些内容记录在手机或者纸张上,回去誊写到电脑中。
很多时候,口头或者心里默念的决定并不正式,甚至后来回忆做决定的原因我们自己都很模糊,而“白纸黑字”让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每一条思路,认真思考每一种成本,我的记录格式是这样的——
(1)我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目标):
(2)我做这个决定需要付出的是(成本):
(3)我做这个决定可能放弃的是(机会成本):
(4)我做这个决定未来可能预见的是(边际成本):
(5)我依然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是(理由):
(6)后来,我认为自己的决定正确吗(验证):
第四,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你可能发现了,我的决定过程中没有考虑“沉没成本”,因为沉没成本已经不再是成本,它是需要“断舍离”的部分,哪怕过去投入再多,这些投入和现在的目标没有关系,都已经不再是成本。
就像我们坐在电影院看了十五分钟,已经知道这部电影不好看,虽然电影票已经花钱买了,但是你的目标如果是看一部好电影,现在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当场离开,因为电影票钱已经沉没、十五分钟已经花掉,不再是成本。
第五,做好复盘,做好复盘,做好复盘。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没有人天生决策力强,做决定所需要的知识、阅历、胆识和精准也不是一天具备,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每个决定的正确与错误,疏忽和慎重,付出和收获,长期和短期影响,尤其当这个决定的结果真正出现时。
比如,有一份年薪很高机会很好的工作摆在你面前,但是,你的伴侣在另一个城市,她希望你去她的城市一起开始新生活。爱情是你最看重的内容,你为此放弃了工作机会去异地团聚,半年以后,你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伴侣感谢和理解你的放弃吗?能陪伴你度过重新开始事业的艰难过程吗?这些复盘的问题,让你重新审视当初的选择,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善。
作为独生子的你在北京辛苦并快乐地工作,按照节奏估计一辈子也买不到房,于是父母希望你回到三线城市的家乡,那里有房子、车子和亲情,还有相对容易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你觉得年轻人应该闯一闯,决定留在北京。
做出这个决定一年以后,你可以做个复盘:
这一年目标达成了吗?你真正期待的生活是怎样的?现在和期待之间有多大距离?
我们需要知道,很少有“终极选择”,大多数选择都可以调整、修改甚至推翻重来。明白这些,面对选择时就不会那么纠结,好像面对人生只有一次的机会,错了就完蛋了。
不是的,我们随时可以重新选择和规划,而纠结的成本远远高于纠错,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尝试与纠错交替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