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定制班车服务想到的
最近公司楼下的“班车”实在很多,什么考拉班车,嘀嗒班车,XX云班车等等,据说滴滴也要进入这块市场。不太了解这些公司是根据什么确定班车路线的(也不能说完全不知道,可以用户自主申请,申请人数达到一定后可以开通新路线)。
但是想了一下,如果能获取到每天北京地铁的乘客乘车情况,计算出每天同时间段首尾刷卡完全重合(或者—+1站)的人数,再取个TOP,就应该可以确定下几大主要路线了。
相应的人数后面的乘客就是这些班车运营人员所要抢夺的对象。
如果抢夺成功的话,其实人还是这些人,每天流动的方向和路线依然不变,但是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一个新的市场就形成了。
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项目沟通中的 “统一命名” 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701881/9f6c89bfbdca8ca1.jpg)
其实之前在项目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是没有引起重视。今天看书作者也讲到了这一点,顿时深有感触。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思路清晰明白产品的一切细节的,所以在描述一个事情的时候,尽可能的说的具体详细。
我上次参与的一个项目中涉及到了“白名单”这个词。对于已有系统而言,白名单是一匹诚信可靠的内容发布者名单,对于他们发送的消息,可以省略大部分个过滤策略直接发布,并且能够保证一定可以发布成功。但是项目在上线前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线上用户内测,于是产品人员对这批内测用户也建立了一个LIST,在其中的用户才能试用新功能,可能是由于习惯等原因,产品的同事对这个LIST也称为了“白名单”。其实完整才名称应该是“内测用户白名单”。
于是,当新功能正式上线后,问题来了。产品的同事发邮件通知后端,可以将“白名单”关闭下线了。这下运营的同事着急了,“白名单”关闭的话,可靠用户发布消息的成功率就无法保证了,这可是很要命的事情啊!
其实很显然,他们都按照自己工作的惯常内容去理解白名单的意思了。
这件事,一开始我很不理解,项目从头到尾大家都在一起讨论的,所有的人都参与了,为什么还能够出现如此的理解偏差呢?
后来想了一下,因为我是产品经理,所以我熟知这中间每一个环节的每一次变动,但是他们不。他们有着自己日常的工作,在项目的进行中大家互相配合协作,但是每个人还是习惯性的将听到的事情理解成自己最常接触到的那个概念。
所以描述要尽可能的准确,详细,无歧义!
一开始就确定下统一的命名,并始终准确使用,可以节约提高沟通的效率。
反垃圾产品经理日常都做些什么
这是昨天一个网友问我的问题,当得知我是一名反垃圾产品经理后。
反垃圾产品,其实更趋向于技术驱动。产品经理的角色更多的是协调资源促进团队沟通的润滑剂。
日常工作都做些什么呢?
1、帮助技术开发的同事做测试。
新功能上线了,看看系统是否按理想的条件在运行?各项数据是否正常?关键性业务指标是否有变化?
2、数据分析,这个挺重要的。
(1)上线前的分析,根据新功能的特点,预测会有哪些数据指标将发生变化,或者是需要新制定一个数据指标来反应新功能的影响程度。
(2)上线后分析,获取实际数据,与上线前相应的指标做对比,分析变化原因,协同开发人员一起查找问题的所在(当然一切在预料中是最好了)
(3)无目的分析,可能突然灵感来了,想要印证自己的某些想法,需要先把想法转化成相应的数据指标,然后去获取数据,计算验证。往往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现项目中潜在的问题了。
3、项目的跟进与推动
包括写各种文档,报表。组织会议,联系资源,推进团队进程等等。
以上,先想到这些,以后可能会慢慢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