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写在期中考试之后
文/刘卫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站在讲台,居高临下,大河上下,一片聒噪;长城内外,唯余坏蛋。每每于讲台之上雷霆大发,以为自己是一位“严师”就一定会出高徒。现在想来,甚是可笑,也常为自己的浮躁轻狂而痛心疾首。日前来省城学习,偶发一朋友圈,顿有昔日学生留言,请我吃饭。三年不见,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的大美女一枚,举手投足之间充满成熟与自信,这哪里还是当年那动不动就流眼泪的小丫头,所幸的是,在带这孩子的日子里我一直没有放弃而鼓励、欣赏并支持她去走自己的路。
岁月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也是我们的心性。带这一届之前,本来是要带高三复习班的,只因为自己的女儿也刚好上高一,就下定决心陪她走一遭,一路感受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也算是尽一个父亲的责任。
怀着这种改变的心境,以一个父亲的视角站立讲台,才 觉得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想想自己一再容忍自家丫头的错,也就逐渐适应了接受乃至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缺点。有的孩子英语特烂,我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是给我的点石成金的机会;有的孩子性格执拗,不听话,我会想,其实我的娃也是这样,年轻气盛,怎能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就连个别孩子脸上的小雀斑也看起来蛮有意思,那不是满天的可爱的繁星吗?多么有诗意的小脸啊!
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感染另一个灵魂。看着孩儿们用心,我就开心;看着他们调皮偷懒,我不再发脾气,而是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他们。高中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不会轻易地相信口头的说教,于是我就用自己的文字与他们交流,有时候文字的力量往往会直击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就这样静静地,很用心,很努力,他们看着我这把年纪,还这么用心,这么上进,怎会心不疼我。我相信每个孩子内心都潜藏着善良的火种,爱需要等待,需要时间来打磨。于是,我们之间就这样愉快地达成了共识:一起努力,一起上进,向着梦想,不离不弃。
之所以前面说这些自己的体会,只想说明一点,要想改变孩子,先得改变心境。所以下次,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懒惰拖沓、成绩的退步、举止的粗鲁...我们首先是让自己冷静,先进行思想的换位,想象孩子们在学校憋了一个礼拜,回到家稍微原形毕露一下,也不是不可以。有时我们大人不也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吗?其次是接受,甚至是欣赏他们的缺点,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们才是咱们自家的孩子,别人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你再羡慕,那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其次,想要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靠言传而是身教。比如说,孩子不爱看书,先问问自己,我们平时看书吗?说孩子玩手机,那我们自己呢?不也一样吗?育儿犹如治水,宜疏不宜堵。孩子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跟我们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心里不畅快而又无处倾泻。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抓紧你还可以和孩子牵手的时机,赶快和他(她)牵手,乘着还能够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赶紧和他们交流。交流除了语言,还有很多方式,比如一位从不做饭的妈妈可以尝试给自己的儿子做一次西式牛排(反正网上什么都可以学),一位从不给老婆写情话的爸爸给你的女儿写一封麻麻的情书(别害羞,不是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吗?你不写,没关系,会有人写的!你懂得!)。就算什么也做不了,静静地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说说学校的事,说说心里的烦恼,总之,陪伴就是最好的爱。还有一点,千万别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夫妻之间的温馨和谐的关系是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的教育力量。一个充满欢声笑语,阳光明媚的家是孩子最好的避风港,所以夫妻之间要处的坦荡、活的舒展,别忘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决定孩子外在的长相,但我们可以决定孩子的精神长相,尤其是作为父亲的我们,作为一个家庭的中坚,我们的肩膀可以不宽阔,但我们的心理一定要阳光。
别忘了,在孩子心中,父爱如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