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是刚刚记事的年龄,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件模糊事情,是第一次跟人们去“打枕头”。
农村回族群众娶媳妇闹新房,这是从祖上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民族习俗。俗话说:结婚三天无大小。那一家结婚办喜事,当天晚上村中的年轻小伙子们都要结伙来到东家里去闹新房,俗称“打枕头”。新郎家的姑姑们护围着新娘,不让大家为难新娘。在争吵声中最后会与闹新房的人达成协议。一来让新郎、新娘站在一起比个儿,瞧瞧新媳妇的模样;二来给新郎官化个妆、戴上一个套具,出节目让新郎新娘共同表演。闹完新房后,来到院里,大伙儿又给公公、婆婆脸上涂上锅墨、墨汁、水彩等颜料,画成稀奇古怪的形状。抹黑了公婆以后,套上事先预备的道具,将俩人强行按坐在倒放的四方桌子上,被众人时而抬起,时而放下,时而转圈,吆喝着示众嬉戏。第二个游戏是让公婆中一人牵驴,另一人表演倒骑毛驴等游戏活动。大家在一旁嘻嘻哈哈的逗趣、嬉闹着共同图个吉庆。
言归正传。当时,新郎的阿爷年岁很大,正在病重之际。那天傍晚,大一点的年轻人知道新郎家有重病人,都没有来凑热闹。村子里前来闹新房人的大多是一些孩子们。
大家惧于新郎父亲老学究的威严,不敢进入东家家里打枕头,但又不甘心就此散去,就一直围绕在家门口喊叫吵闹着:新媳妇,大豆圪……老学究见此情景,觉得如果不让孩子们闹新房,怕村里的人们背后议论、说闲话。于是进屋与病人商量,让人把病重的老父亲送到邻居家回避休息。然后出来跟孩子们协商:老父亲病重心烦,孩子们不要大声的吵闹,只到新房里闹一会儿就回去。孩子们破门而入。大伙儿找来新郎,簇拥着到了新房,看见新娘蒙着粉红的棉纱坐在炕旮旯里,炕沿上坐着东家的两个姑娘隔护着。大家就向新娘索要“尼卡哈”上留下的核桃和枣儿,新娘拿不出来。就有人对新娘子故意丑化,评头论足,大作评论,说什么腰不展、绣花枕头等……逗新娘生气。一个调皮点的小伙儿声称要打腰疙,就拿起炕边上的一个枕头,把枕头向新娘的背部掷去,却被护新娘的姑娘遮挡住。小伙们又叫新郎扶起新娘,揭开面纱,让大伙欣赏新娘的容颜。这样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大家都没有尽兴的打闹,只是节制着有秩序的闹腾了一阵子,就从新房里出来了。
老学究看到孩子们如此的通情达理,心上反而觉得过意不去,特意留下闹新房的人,在院子里的几张桌子上端上来一些零散的油条、馓子、花花之类的,让孩子们吃了一顿,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各自回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