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我读过多次,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读仿佛就更靠近了作者一些,可以近距离地去观察他,去了解他,去体会他的灵魂与时空的对话。
在那个叫地坛的园子里,他思考着生与死,思考着现在与将来,他摇着轮椅从一棵树走向另一棵树,从一段草坪走向另一段草坪。从春走到冬,又从冬走到春。园子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孤寂的身影。他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他时常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呢?他回答不出来,也没人回答他,园子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树枝发出的沙沙声,蜜蜂在花丛中穿梭的嗡嗡声和草木生长的窸窣声。
他就这样每天与园子约会,偌大而荒凉的园子给了他全部的包容。他在文中是这样描写园子的:“譬如在园子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做过些什么,然后又到哪里去了......”他喜欢下过雨后,或是下霜后属于园子那独有的味道,那味道能让他迷茫的心得到安定。
时光在动,他在园子里和园子里的生灵一起细数着细碎的时光。在这个变幻的时空里他遇到了一些人,和这些人身上显现出的一些事。他每天就这样静静地坐在轮椅上,用眼睛观察着,用大脑思考着。比如一对常年在傍晚来园子散步的中年夫妻,比如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再比如一个被埋没的长跑家,还有一些如从园子经过的嗜酒老头,朴素优雅的女工程师,和在园子里玩耍的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女孩和她的哥哥。他们在属于园子的这个时空相遇,又匆匆分开,奔赴属于各自的生活。
在这篇散文的一开始史铁生就提到了自己的母亲,也许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面对自己的儿子,特别是一个成了残疾的儿子,那神情语气都是小心翼翼的。害怕不小心说出的话触动了那个点,引起儿子的不满。文中描写母亲那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的局促,让人读着读着就心里发酸。文字是最真实的情感的表达,他的懊悔,他的思念都融入每一段文字,让人想到生活的苦难和不易。
记得史铁生在散文《秋天的怀念》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母亲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而这一出去,他的母亲就再也没有回来。
十五年的时间很长,足以让一个青年变成中年,让中年变成老年。十五年中,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园子依旧在那里,没有改变。但园子里的景在变,路过的人在变,而作者的思想也在变,变得更加的成熟而坚定。在园中,他看着那对恩爱的夫妻由中年变成了老年,他们依旧在园子里散步,但时光让他们的步态变得迟缓。他又看见了那个不幸的小女孩,她长大了,依旧漂亮,但她的眼睛是呆滞迷茫的,她看不清这个世界。他明白了,苦难是需要人去承受的。
而他,因为明白活着的意义,开始将这些想法写下来。因为写,让苍白的生命赋予了色彩。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写作让他获得了重生,文字的力量让他找回了迷失的自己。
而地坛,这个陪伴了他十五年的园子,和园中的过往都被他珍藏了起来,变成了文字,永远鲜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