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李月红老师《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堂上,提到了当代中国民歌的“变”与“不变”的话题。
“口头性”是民歌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目前“口头性”与“笔头性”似乎成了民歌最新的特征。随着音乐工作者田野调查工作的展开和非遗的大热,“笔头性”的记录方式改变了口口相传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歌”的长久性保存。
前两周帮声歌系布依族的一位同学弹布依族民歌的伴奏,谱子上记录的音高和节奏与该同学熟悉的民歌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我们根据这首原生态民歌来讨论节奏究竟如何的时候,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节奏型来记写。也许这只是一个特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通过这一个事例,是否能引发我们思考,“笔头性”记录下来的“民歌”还是该民歌的本来面貌吗?
民歌的“变”与“不变” 民歌的“变”与“不变”2017年11月有幸于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观看了“坡芽歌书”—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该合唱团2016年于俄罗斯索契获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无伴奏民谣组金奖。
整场音乐会,从演员服饰、动作编排、地方特色乐器的使用以及和声编配,都更加趋于舞台化。
无疑,民歌的舞台化更有利于不同地域的观众接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坡芽歌书”是经过“美图秀秀”之后的效果。
民歌的“变”与“不变”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国内受众面窄已经西乐的冲击,使得认识民歌、了解民歌的人越来越少。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传统是一条河”,丢失了传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枯竭、腐烂。
关于民歌“变”的是“表演方式”,“不变”的是“创作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