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你是否会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或认同呢?比如,当你有一个想法或观点,讲给对方的时候,你希望遇到的场景是什么?对方完全理解和赞同,你们之间轻松达成一致,沟通顺畅且愉快。
但是,基于不同的经验、积累以及心智模式,我们只能遇见极少的价值观同我们高度匹配的人。按照正态分布模型,我们也只会遇到极少的价值观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人是价值观当中有一部分同我们比较一致。
有了这个认识,再重新问一下自己,你是否会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或认同呢?很显然,如果能得到来自某个或某几个人的百分百理解,那是你的幸运;如果遇到来自某个或某几个人的百分百的不理解,那也是正常的;生活的常态是,我们和他人,相互之间只能做到部分理解。
(以上一段内容,当我写完它,其实也给自己做了一次有力的心理建设。概率的知识头一次被拿来用到生活中具体的场景。)
下面针对那些不能得到完全认同的场景,想说两个点,一是什么人的观点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二是当不被认同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先说第一个点,什么人的观点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可能我们都不那么容易就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但你身边一定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不论他跟你说什么,你都接纳,有时候还会主动希望能得到他的一些建议。对我来说,老雷班长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因为他说的都是他做到的。他不仅做到,而且是持续地做到,还在不断地优化改进。他的行动,和他通过行动拿到的结果,让他的说辞有了足够的说服力,所以,对他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从来都不用去考虑如何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再说第二个点,不被认同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当对方对你有一分佩服的时候,对方可能勉强能接纳你的观点,当对方对你有五分佩服的时候,对方能够接纳你的观点;当对方对你是十分佩服的时候,对方会期望得到你的建议。所以,不被认同,只是说明了你尚未成为一个令别人佩服的人,或者,别人对你的佩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你因为不被认同会产生痛苦,痛苦的程度也是你的现状与你对自己预期之间的差距。这么一想,「痛苦」是一种珍贵的体验,它让你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和预期的差距。有了差距,才能激发出动力。所以,痛苦成了一种驱动。直面痛苦,然后收起痛苦,开开心心地回家练功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去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或认同,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理解或认同不求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