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引领了“富过N代”的伟大实践,他是如何从平凡迈向卓越,并开创了基业长青的家业呢?
据说曾国藩长期在外做官时,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通过书信等方式不断地正向影响家人,可谓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典范。曾氏后代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培养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与曾国藩留下的曾氏家训、家教、家风有莫大的关系。“从美德熏陶到‘一品大员’的修身法则”(487)
曾国藩很懂得正确的“爱家观、钱权观和教育观”,从君子务本的角度夯实修身基本功。他是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员,每个月的收入非常可观,可他和家人们却一直过着清苦的“穷”日子,据说他一件专为过年做的衣服穿了近30年,他去逝后儿子曾有次因买不起药而求助于左宗棠的援手。
一个“穷”字,是曾国藩做官的根本,也是他的长善保身之法。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其实过度的金钱、名利和权力都是危险品,意味着“灾祸”。看透这一切的曾国藩,在他儿子曾纪鸿九岁时,就写信鼓励真好学懂事,还说明并不希望子女们当大官,而是希望能当勤俭自持的君子。曾家的后代一直注重清廉勤俭,和这样的家教颇有关系。
他反复向家人强调:“败人两字,非傲即惰。”他自己也给家人做出了勤奋俭仆、谦虚、孝悌的最好表率,倡导“每日早起、读经典及做家务”等等的好家风。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任何人若守住“勤奋、俭朴、谦恭、孝悌”等内在美德,都已经是人生的“一品大员”了。如此看来,是否生于贫富之家并非家业长青的关键,是否传承了美德家风却是重中之重了。若无良知正见而让自己子女富贵,正是“教之不宜道,适所以害之也”。
家业长青,易行乎?难行乎?愿行乎?唯己以德能修身而已啊,岂怪他人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