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在流传于世的智慧中,人们常言“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在很多情境下,人们会指着某些跌入尘埃的人,说着:“这就是他的报应。”——这代表着在人们的观念体系中,会认为个人“最终”的境遇(实际上没有最终的说法)皆因个人曾经所做所想,本质上不值得他人同情唏嘘,或者艳羡嫉妒。
只因所有的“果”,都有着所有的“因”。
同时,这些对于“因果”的不同程度的认识,也让许多人们在世事浮动、尘埃无定的剧情中,更愿意去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定律。因此,更多的人们愿意秉持着善良之心行走世间。
这两点便是“因果法则”存之于世的两个意义——一是使人在眼花缭乱的外在世界中反求诸己,二是使人在外在利益的诱惑中仍有守护本心的倚仗。
这两个意义的存在,可使众生各自独立与互相牵扯的各种剧情得以在矛盾中推动,也可成为个人成长与精进的助力。
当然,作为推动宇宙整体运转的法则,因果法则不止于这两个意义。
法则的脉络覆盖着它所守护的宇宙的所有角落,也支撑起它所守护的宇宙,如同一株植物输送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必然遍布植物本身,而这些通道也是植株本身的支撑。
因果法则,是宇宙的“养料通道”,它所输送的“养料”各型各色,不止于以上两种人们常见常想的,有放在明处的,亦有藏于暗处的,有铺展面对宏观的,亦有精细针对细微的。
人群中的个体自细微处观察,各有特色,个性迥然;个体组成的人群放眼于宏观,则能一眼辨出无数重叠的共同点。
所有的宇宙法则,其产生的效用和存在的意义必然会存在于这两个层面:个体和群体。
因果法则不外如是——在群体层面,它指引着人们行善积德,在个体层面,则会更深地引动出不同个体个性化的灵魂共鸣与需求。
比如,行善成为枷锁,震荡出恐惧的回声。
Q:
“行善成为枷锁,震荡出恐惧的回声”是指向“一直一直活在对因果的恐惧中,一直觉得快乐、幸运之后会有不好的果。如何放下这个执念?”这个提问吗?
Buddha:
是,但不止于此。
当因果的法则被放置在恐惧的土壤上时,众多的人们出于对“失败”、“悲惨”、“贫穷”、“厄运”等的恐惧而行善。
这时,人们的行动建立于一个强化恐惧的理念之上:行善是为了积德,积德是为了幸运,幸运是为了免于厄运,厄运是面对恐惧的任何事物。如果不行善,或有厄运,若想心想事成,必须行善。故而,行善的背后,是「恐惧」。
恐惧也是一种法则制约,它是人们基础的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因此,基于恐惧的行善,于宏观而言并无好坏,仅仅是类似于“XX守则”上的一条规则。
当人们遭受厄运而同时确实做过亏心事时,当人们犹豫是否违背本心侵害他人利益时,恐惧迸发出的力量将成为一条有警示与规范作用的边界线。
无论个体本身的欲望指向何处,恐惧和因果可以成为拉扯个体“行善”的力量。对于个体和群体而言,此时基于恐惧而行善,均是有益的。试想,若是人人不曾恐惧敬畏,如蝗虫过境一般只知为个人所得蚕食外部资源,这时不但要考虑人们是否能够长久存活,更要怀疑这世间是否要崩塌了。这就是法则之力本身维持宇宙运转的效用。
当恐惧之力过分强烈,就如提问中所说“一直觉得快乐、幸运之后会有不好的果”,或如麻木的偶人一般只知行善却一味挤压自己等时,因果法则于群体而言并无过多意义(一般情况),多是作用于个体。个体当去化解这冗余的恐惧之力。
此时,法无定法,唯有扪心问心:惧之惧何?为何恐惧命运,为何恐惧幸福,为何叹息无常,为何惶惶不可终日?……如此种种。
若将这恐惧当作因果中的“果”,个体可去探其因,解其“果”。而这“解其果”的过程,又将成为新的“因”。
此时的化解之法,则并非只行善一条了,法无定法,各人各法。这是因果法则于个体而言的推动与提醒的作用。
Q:
我们很多时候理解「因果」,都是站在“命数”的角度上去理解的。比如,前世作恶,伤害某人,今生要去还自己“造的孽”之类的。所以今生,就应该不断不断做好事,还了债,并且来世的时候还可以开开心心顺顺利利了。这样的因果是存在的吗?存在的意义为何呢?
并且谈到业力,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与人相处,说话做事总免不掉正面或负面的各种纠缠牵扯,这就是造了业了,要还因果了吗?如果是这样的逻辑,难道是说最好人人都去做修士吗?
Buddha:
「因果」是个人遵循本心辅助力量,其本质目的之一是「助人坚定自我心志」。所谓善恶,是自我探寻、自我剖白时的标尺,是帮助个体确认本心的工具。所谓好坏,是剧情沉浮,是提示个体去平衡与圆融智慧的波浪。
当个体踏着因果的台阶,提炼自身的智慧与志向,其因果将只关于个人,而与外物无关。
因此,“还因果”、“善果”、“恶果”诸如此类,对个体而言,终于只需归于自身。
Channelled by 芸一(healer_yunqiu)
内在扬升InnerAscensi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