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已成历史,从互联网之后。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代人的憾事。
中学时期,交笔友曾经风靡一时。犹记得信寄出后,那种期待信差初至的热切。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书信的记忆已经不多,下一代更甚。
近日,又听《曾国藩家书》,更是深以为然,启发良多。
1.书信是梳理,提炼思想
曾国藩29岁开始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自此就一直到临死,从未间断。
日记,是一个人写给自己的书信,记录中复盘言行,进而反思,而再提炼,又达到塑造言行的结果。在记录过程中,把个人从言行举止中抽离出来,成为一个中立的观察者。
而与他人通信,是把自己的言行举止主动暴露在他人的观察之下,从而再收集到外部世界对于言行举止的信息处理,这样多纬度的暴露与信息采集,才可形成一个人当下状态的更立体的具象。
人的自我认知是自带美图功能的,这不能不算一个天然bug,这种程序性缺陷必须以不停的打补丁的方式去完善。而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补丁工具。
曾国藩在与诸位弟弟的通信中,时常以弟弟或者自己的某个认知,行为,或者态度,如治军,读书,书法,甚至连议人长短这样的事都能写个专篇。如:
咸丰八年,给九弟的信言,“不可长傲多言”。文:“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嚚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身。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嚚讼。静中默省愆尤,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
在信中,指出不当之处,也并非以完人的人设,和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言人及己,态度诚恳,获得反思的力量,从而又反塑行为。
人的一生可谓是修补的一生,不断的打磨人生观,价值观,中年尤甚。
凡夜不能寐时,都是在打磨自己固有认知的时候,纠结是必然的。岁月白头,是一种纠结;子女教育又是纠结;自我价值何在?如何与时间和谐相处,在每个阶段,都能安身立命?
曾国藩的书信,几乎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与纠结,只是,往来叙述中,梳理了自己,也渐渐清晰了选择。比如,他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决定裁军。幕僚之中有人直接对他说“江山如此,可有意呼”?居功至伟,这是多少人难以逾越的?”自剪羽翼是怎样的魄力?
人特别容易因为连续的胜利而膨胀,连续的失败而自甘堕落,在大事件到来前,在小事上已经把自己淬炼百遍。
将所行所思记录下来,检视,复盘。明明亲测有效,但是做到每日日更,却还是不能,反思ing
2.深度交流异同
书信,一般是有着语境共识的,事件,观察,评价一气呵成,期间不因对方态度,观点而中断。书信者坦诚记录,阅读者反躬自省,把异同之处尽量细述分明,条理清晰,完整呈现观点迥异,不以“我是对的”为陈述目标,而是秉实记录,保持态度开放,把书信往来作为修身之道场。
3.保持文字敏锐度。
人对于文字的亲密度是需要培养的。大脑习惯惯性思维,每日看书,听书,就是训练与文字的亲密关系,如同健身,训练肌肉的记忆,假以时日,身体习惯于一定频率的运动,就会爱上运动,而不需要靠什么意志力去硬撑着,而是乐在其中。书信,就是最好的大脑运动方式。
4.记录个人成长的连贯性。
偶尔翻看下过去一些文字,看当时所思所困,今日再遇到相同境遇,已经能泰然自若,这就是成长。也可以梳理总结自己整个成长的连贯性,寻找思想轨迹,总结出具有价值的成长经验。也是给下一代成长的启示。
这即时通讯下,效率与分散并存,文字梳理更显必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