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2Fspecial%2Fopencourse%2Fcrashcoursepsychology.html
重点
1、你的大脑构建了你的知觉。知觉是一种加工过程,使人能够理解感觉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体验周围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真相。
2、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心理学因素,影响你如何知觉环境。
知觉定势理论:真相影响着我们所见的内容(Believing is Seeing )。大多数时候,知觉定势会让你得出合理的结论,但有时也会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伤害。
(1)期望
(2)背景(Context)
(3)文化(Culture)
(4)情绪和动机
3、形状知觉(Form Perception),也叫“主体与背景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我们如何将眼前正在注视的景象组织和简化为少数主要的目标或主体,并将剩余部分看作是背景,与主体分离开来。
我们大脑将所有纷繁的刺激组合成有条理的内容,通过图形组织原则,比如临近性(Proximity)、连续性(Continuity)、封闭性(Closure)。
4、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深度知觉帮助我们估计物体的距离和完整的形状。
我们能够运用深度知觉,是同时运用了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s)和单眼线索(Monocula Cues)。
(1)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Retinal Disparity):双眼间隔大约2.5英寸(65毫米),两侧视网膜接收的图像一直都有着轻微的差异,通过比较两侧图像来判断距离。
(2)单眼线索
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包括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Relative size and height)、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纹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和重叠遮挡(interposition)。
5、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
用来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你的大脑对运动的测量部分基于一个观点:正在缩小的物体正在慢慢远去,而正在变大的物体正在逐渐靠近。事实是,涉及运动时,你的大脑很容易出错。比如,当速度一致时,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看起来移动速度最慢。
6、知觉恒常性(Constancy)
使我们能够保持对一个物体的识别,不论距离、视角、动作或照明条件如何变化。
全文
“世上没有不带刺的玫瑰”、“英雄气短”、“细水长流”、“所见即所得”。现实总有例外,有的玫瑰确实不带刺,英雄和小人都可能死得早,只要水源稳定,流得快总比流得慢好,而眼睛看到的也……。
我们的知觉(Perception),也就是我们如何将凌乱的环境理出秩序,会被极大的影响,甚至歪曲。由于我们的期望、经验、心境,甚至文化规范,我们其实是很善于自我欺骗的。在上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们是如何看到形状和颜色,听到声音,以及如何闻到,品尝到世界上的化学混合物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大脑组织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觉的话,我们的感觉就没有意义。知觉是一种加工过程,使得我们能够理解感觉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体验周围的世界。它使得生活变得可以理解,不过同时,这也意味着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真相。
很酷炫,对吧?上下颠倒时,我看起来就是我,而再次颠倒过来时,我看起来就像恐怖的怪物。你的大脑并不习惯看上下颠倒的面孔,所以,它基本上是在尽全力把每一部分整合到一起,但它知道正常的面孔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而这完全不符合实际!这不过是无数个例子中的一个,证明恰恰是你的大脑在做知觉工作,而你的眼睛真的只是在接收原始信息。这些信息很重要,但它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实际内容。我们看见的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眼睛的。
现在你看到的是一种什么鸟?鸭子,对吗?但如果我刚才说的是“你看到的是什么哺乳动物?”,一只兔子大概会跳进你的视野。现在,你应该正看到鸭子和兔子在相互转换,但是很明显,你的大脑很想将这个图像知觉为你最开始听到的那个线索,或者你相对更加熟悉的那个图案。通过提示“哺乳动物”或“鸟”,我影响了你的预期,于是你就看到了我想让你看到的内容。
你的期望只是一种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心理学因素影响你如何知觉环境。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相(Seeing is Believing),但知觉定势理论告诉我们,真相也影响着我们所见的内容(Believing is Seeing )。
背景(Context)是另一个知觉定势的因素。如果鸭子兔子图周围画上了一些复活节彩蛋,那么你立刻就会认为这是兔子。这挺奇怪的,如果考虑鸭子和兔子,到底哪个和蛋的关系更紧密,明明不该是兔子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化(Culture)也是一个知觉定势的重要因素。
正如我们的知觉受到背景和期望的影响很大,知觉同时也受到情绪和动机的支配。人们在一个人疾走时听情绪摇滚音乐,会比他们和朋友一起疾走时听情绪摇滚音乐报告走过的山丘要更陡峭。大多数时候,知觉定势会让你得出合理的结论,但有时也会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伤害。它们是无数欢乐的视觉错觉产生的罪魁祸首。
举个例子,这两张桌子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桌子腿的形状让你无法相信这一点,除非我把两张桌面重叠起来。
尽管视觉错觉有时候很滑稽,却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觉工作的原理。我们大脑接收的信息数量非常庞大,尤其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但我们需要快速对它们进行加工,把纸上的符号转化为句子,把满是斑点的肉块转化成朋友的脸孔,看到深度、颜色、动作和差异,从混乱的场景中挑出特定的物品似乎是那么的简单,但我们已经发现这过程其实十分复杂,复杂到我们必须要给它命个名,形状知觉(Form Perception)。通俗的说法是“主体与背景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也就是我们如何将眼前正在注视的景象组织和简化为少数主要的目标或主体,并将剩余部分看作是背景,与主体分离开来。
经典的“面孔或花瓶两歧图案”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两张面孔在白色的背景上,还是一个花瓶在黑色的背景中?如果你注视时间长,你会看到主体和背景的关系在不断地变化,持续反复波动。有时候白色是主体,黑色是背景,然而“主体-背景动态变化”会一直持续。
这个概念在非视觉领域也一样适用。比如,你正在一个派对上,双手扶着墙壁,朝位于房子另一边的你的女神的方向偷偷地移动,想随意听听她在和别人说些什么。当你集中注意力时,她的声音就成了主体,同时其他人谈论的声音以及所有和女神无关的东西都变成了背景。此时你的大脑已经将主体和背景区分开来,并努力将主体知觉为有意义的东西。
我们大脑将所有纷繁的刺激组合成有条理的内容,通过图形组织原则,比如临近性(Proximity)、连续性(Continuity)、封闭性(Closure)。临近性就是我们简单把彼此接近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如,比起将派对上的人看作毫无规则的分散个体,我们倾向于把站在一起的人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倾向组织周围的世界,通过连续性规则,将光滑、连续的图案知觉为整体,并经常忽略那些不完整的部分。我们还喜欢用封闭规则,不仅仅是在分散的图形中,视觉上,我们倾向于将缝隙补全,从而得到完整的图形。
形状知觉对于理解世界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想象一下没有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时在世界中行走的情况。你视网膜上的图像只有两个维度,尽管如此,你仍然能够看到事物壮丽的三维全貌,为此,你应该感谢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帮助我们估计物体的距离和完整的形状。这种能力一定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绝大多数的小宝宝都具有。我们能够运用深度知觉,是同时运用了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s)和单眼线索(Monocula Cues)。双眼线索,顾名思义,需要用到两只眼睛,因为你的双眼间隔大约2.5英寸(65毫米),你的两侧视网膜接收的图像一直都有着轻微的差异,所以当你用两只眼晴一起看东西时,你的大脑通过比较这两幅图像来判断距离。越是距离较近的物体,两幅图像间隔的距离就越远,这也叫做双眼视差(Retinal Disparity)。双眼视差很容易看到,你只需要举起两根手指,然后从它们中间望过去,突然你的两根手指就变成了4根。
因为左侧和右侧的视网膜图像的差别只有轻微的一点点,双眼视差在判断较远的距离时并不是很管用,正因如此,我们有单眼线索,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包括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Relative size and height)、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纹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和重叠遮挡(interposition)。相对大小和高度,使你可以确定并不是你的女神的胳膊上站着一只小小的刚出生的吉娃娃,而是女神的背后,在放假的后面站着一只更大的有好几岁的吉娃娃。即使没有这只吉娃娃,或其他物体,你也同样可以通过线性透视来判断距离,如果你曾经在美术课上画过透视图的话,你会记得平行线随着距离的增加最后会相交于一点。交汇的位置角度越锋利,线条就会越紧密,看上去的距离就会更远。如果你曾经看过山脉,你就会明白纹理梯度作为线索的原理,距离最近的山脊上所有的石头纹理都很清晰,但随着你的眼睛望向远处的山脊,它们的细节就变得不那么清晰。最后,重叠,或遮挡线索,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比如这个光头挡住了我们看别的东西,我们把光头的距离知觉得更近。
所有这些知觉的概念,都可以用一个固定的图像来演示,但是当然啦,生活离不开运动。我们用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来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你的大脑对运动的测量部分基于一个观点:正在缩小的物体正在慢慢远去,而正在变大的物体正在逐渐靠近。事实是,涉及运动时,你的大脑很容易出错。比如,当速度一致时,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看起来移动速度最慢。除了通过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运动知觉认识事物,我们对世界的知觉还需要达到一致性,也就是心理学家说的,恒常性(Constancy)。知觉恒常性使我们能够保持对一个物体的识别,不论距离、视角、动作或照明条件如何变化,尽管由于条件的变化,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亮度都发生了变化,就像我们知道吉娃娃长什么样。知觉并不是只会带给你有趣的视觉错觉,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所在的位置,不仅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你的感官器官收集世界上的原始信号,这些信号被分解成更细致的信息,然后在你的大脑中重新组合,建立起你认识世界的专属模型,这就好像你的感觉仅仅是收集一些乐高玩具的碎片,而它们则被大脑用来建立和重建任何大脑知觉到的东西。换句话说,你的大脑构建了你的知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