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足下”一词常见于平辈相交,而更早一些,则更多是“以下称上”的称呼,在战国时期,更是用来称呼“君主”。
而关于“足下”,我国古代还存在一个交织着悲壮与悔恨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来说就是晋公子为不忘“介子推”之恩,将其死前抱着大树做成木屐,以警醒自己。
我国古代南朝刘敬叔所著的《异苑》中,是这样记录介之推之死以及“足下”来由的:
“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履日∶ ‘悲乎,足下’。”
我们结合介子推生平,来简单说说事件前因后果。
相传,春秋乱世,晋公子重耳曾受难濒死。而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介子推,在重耳受难之际,为了让晋公子恢复身体元气,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汤,让重耳食用,重耳因此捡回自己的一条命。
后来重耳度过劫难,回到晋国成了君主,他让有功之人自己说出自己的功绩,以此论功行赏。
介子推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也没有和别人一样争相去向重耳要赏,于是重耳也一时忘了介子推之恩,没有对介子推论功行赏。
失望之下,介子推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前往绵山隐居不出。
重耳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马上派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心意已决,无论重耳怎么请都不出绵山。
为了逼介子推出来,重耳听了身边小人的“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放火烧山并未逼出介子推,重耳这边则在一棵树下,看到已经被烧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悔恨之下,重耳将介子推死前抱着的树砍下,做成木屐,于此,每次他看到木屐,就会悲叹一声:“悲乎,足下”。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重耳的悔恨与惜才,而从这种情绪中,我们也能推理出“足下”一词内含的情感。
而典故中重耳以“木屐”为警醒,衍生出“足下”一词,并非是将对方踩在脚底下之意,而是以“脚下的木屐”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介子推之贤、之恩。
由此,“足下”一词,实则暗含“尊敬对方才能”、“崇尚对方高洁品格”之意、同时也有一丝以“自苦”不忘对方“之贤”的意思,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