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棉花的唐代,有钱人穿“裘”,也就是动物皮毛做的皮衣。
一般人穿“袍”,上下装合一的长袍,双层麻布做成,中间絮上(填充)各种织物(碎麻布、丝绵、蚕茧、木棉絮、芦苇絮、动物毛发等等)。更穷的人就不能穿长袍,就只能穿“短濡”。
游牧民族除了穿皮裘,也用羊毛擀制的毛毡做御寒衣物。
除了穿着衣物保暖之外,古人还有小型可随身携带的“手炉”、“怀炉”等,灌热水的汤婆子,陶、瓷制造的保暖炉子,燃烧木炭,随身携带取暖。
这种形式,到近现代的边远农村还有使用。
唐代的气温要比现代高得多。比如现代柑橘、甘蔗等亚热带地区才能种植的作物,史书记载唐代长安周边都有种植。显然那时候气温是温暖的。
相应的,我国广东地区气温比现在更高,才会让唐朝人认为南方不适合人类居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