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绵与棉花的历史信息
棉花没有引进种植之前,古人御寒的冬衣和被褥,主要填充蚕丝绵絮。古中国丝绵制作历史悠久,余杭丝绵的工艺史,可考的史料,溯及西周中期。
大唐时代,浙江的丝绵被,已成贡赋。至宋代,浙江丝绵已基本普及全国。
所谓丝绵,是以蚕茧表面的乱丝、以及次等蚕茧加工而成的絮状物。好一点的叫绵,次一点的称絮。丝绵最早用以制作冬衣,古人夏季穿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填充御寒。
丝绵如云西汉时期,扬州及苏杭的丝织业已经很发达。丝织品的生产,以上等蚕茧打丝纺织,以次等蚕茧制作丝绵。
到东晋南北朝时代,扬州已有“绵帛之饶、覆衣天下”的美誉。
大唐时代,冬装制作定量如下:绵袍,加绵十两。冬袄,比袍略短,加绵八两。绵袴,就是绵裤,加绵六两。唐人的绵服和绵袍,填充物所指都是丝绵。白居易诗曰: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这是诗人在显摆他的绵袍,面料用的是洁白的广西葛布,里面填裹柔软的吴兴丝绵;穿上它,冬天也感觉温暖如春。
丝绵锦被棉花原产印度和阿拉伯,传入中国之前,古中国人使用、充填枕褥用的木棉;制作冬衣冬被用的丝绵来御寒。南朝刘宋之前的文献,没见有木旁的棉花的棉字,而只有丝旁的绵字。棉字起用,自《宋书》始。
由此推断:棉花传入中国,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多在边疆地区种植。棉花的种植、传入中国南北各地,当在宋末元初。
有史料例证如下: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由此再断:棉花从海陆两路传入。闽粤当从海路传入,甘陕关中地区的棉花种植,当从西域引进。棉花普及全国,则在明初;由明政府强制推广种植使用。
二、种棉花
棉花生长期分五个阶段,分别是出苗期、苗期、花蕾期、结果期和吐絮期。
关中地区种植棉花,清明前后播种。手工种植时代,种棉花采用点种之法,每窝撒种三四粒;约十来天后,棉花籽出苗;进入苗期。
苗期的一个月多期间,开始要提苗、定苗;同时要进行浇水、松土、除草、防病虫害。
当棉株长出第一朵花,就为花蕾期。棉花的花蕾期也需一个月左右,期间还要以灌溉、防虫害为主。
然后进入花果期,也称棉铃期。棉铃长得像小桃,关中人称:棉花骨朵儿。
棉铃刚长起来的时候,里面雉嫩的棉芯可以吃,味道比较甜,也有营养。因此,棉花棉铃期的病虫害很多。
棉花防虫棉铃期的工作,主要是预防病虫害,使用农药特别勤。
早先的农药,毒性很大。所以,各地都曾出现为棉花防虫、打农药时中毒、毒死人的情况;偶尔也有偷吃棉花骨朵的小孩中毒、毒死的现象。
棉花在花果期开放的花朵,十分鲜艳;多见的有白、黄、红三种。
关中棉花的花果期,大约两个月左右。花朵凋谢后,留下果实,就是结果期。棉铃果长老、裂开之后吐露棉絮,进入吐絮期。
棉桃及棉花红花棉花吐絮,已经快到收获之际,相对没有太繁杂的劳动。黄河流域,棉花的吐絮期,和花果期一样,也是两个月左右。
大约立冬前后,开始收棉花。
棉花的生长期,经过春夏秋冬五个月左右,病虫害也比较多,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算是比较劳神的经济作物。
拾棉花三、拾棉花、轧棉花、弹棉花
采摘棉花,也称拾棉花,立冬前后进行。若逢节假日天晴,大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劳动采摘;由生产队按斤量记工分。
拾棉花比较简单,胳膊腕上挎个竹担笼,把棉花絮从棉铃壳里揪出来、纳入担笼;一行拾到头,再倒进棉花包里。
早先的棉花包,用白洋布制作;后来是用像蛇皮一样的、塑料丝编制大口袋。
轧棉花从地里初摘的棉花,叫籽棉。籽棉运回去,还要晾晒;一米多高的木架上,铺着宽大的竹簿子;把籽棉摊上去晒;木架上的竹簿子上下通风,籽棉经两三天就可以晒干。
晒干的籽棉,再收进棉花包,用马车拉倒集镇脱籽;称作轧棉花。
大一点的集镇,都有专门轧棉花的作坊;轧完棉花之后,再弹棉花。弹棉花需要两遍,第一遍称为粗弹;第二遍称作细弹。
弹棉花脱籽的棉花,弹两遍之后称为皮棉;就可以纺线、然后再织布。
轧棉花轧出的棉花籽,可以用来榨油。集镇轧棉花的地带,一般连着弹棉花和榨油的作坊,都是流水线式作业。
我的记忆中,棉花籽油没有菜油好吃,略带一点苦味。但菜籽油没有在内地普及之前,北方地区的人们,大约都吃棉花籽油、或者青麻籽油。
电没有传入中国之时,贫苦人家买不起蜡烛,也用棉花籽油点灯照明。
地里拾完棉花的棉花杆,砍下来拉回家、晒干后可以烧柴。棉花杆十分耐烧,火焰很硬。
棉花的全身都是宝,和桑蚕是一样的伟大。它们生到世界来,仿佛就是专门为人间提供温暖,真是大自然的造化。
黄道婆传艺四、棉纺业的祖师:黄道婆
黄道婆,也称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伟大的民间女科学家、棉纺织家、手工纺织技术改革家、纺织工具的发明人。
黄道婆出身贫苦,和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的身世相当。黄道婆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她在少年时代,就被卖给富户当了童养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线、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
她无法忍受折磨,半夜出逃;躲在黄浦江边的一条海船上,随船到达海南岛的崖州。从此,她以道观为家,师从黎族姐妹,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崖州纺织之法。
三锭纺车三十年后,黄道婆重返故乡松江。当时的松江一带,植棉业已普及。她在松江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并推广捍、弹、纺、织工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她织的被褥巾带上,字样粲然若绘。
捍,即搅车,俗称轧棉机;弹,即弹棉弓;纺,即纺线车;织,即织布机的系列组合工具。错纱配色,即织花布提前配色;综线挈花,即制作图案的复杂织造技术。
黄道婆,一边传授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着手改进纺织工具。她与木工技师经过反复试验,把旧式的单锭麻纺车,改造为三锭棉纺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松江棉布黄道婆发明的新式纺车,很快被当地民众接受并推广开来。接着,她又凭借劳动经验,改进纺织技术。乌泥泾出产的棉织物上,各种美丽图案,鲜艳如画。
一时,乌泥泾被的美名不胫而走,东南沿海各地竞相仿效。松江一带的棉纺织品,远销四海,很快成为全国棉织业中心。当地农民,一天织布上万匹之巨。
18世纪至19世纪之初,淞江棉布声名远播,远销欧美等地。
淞江府的“衣被天下”的美誉,凝聚着黄道婆毕生的心血。饮水思源,衣暖思棉。在此,向古中国伟大的民间科学家黄道婆女士致敬。
五、关中的手工纺线,织布
细弹后的棉花,称作皮棉,就可以纺线。纺线的第一步:搓捻儿。先揪一把棉花,在平整光滑的木板上摊平;用一根一尺多长、像筷子一样的木制或塑料制的钎子,把棉花卷起来搓成捻子,攒在小蒲篮儿中。
然后,开始用纺车把棉花捻子、一根一根纺成线锭子;线锭定子,是纺锤形。
下来的工序,是拐线和缠穗子。拐线,用木拐子把线拐成垛,这是作经线之用。
此外,还要用线钎套着穗子核儿缠线,这道工序称作缠穗子。织布的时候,线穗子要放进梭子沟中,作纬线之用。等等。
纺 线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撩机等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
以上是织白粗布。
白粗布经过染色,就可以裁剪缝制衣服。白粗布一般染成黑色或蓝色,裁剪后缝制的衣服,里面挂一层,叫夹袿子;为春秋装。
面子和里子中间,填入棉花,就是过冬的棉褂子。无论夹褂子或棉褂子,多用黑粗布做面子,用带色的细洋布做里子。
裁剪剩余的碎布片,抹上浆糊一层层粘起来,叫抿褙子。褙子绞成鞋底样,把若干层用细麻绳一针针穿起来,叫抐鞋底。鞋面一般用黑粗布,上了鞋底子,做成布鞋。
粗布床单如果织花色粗布,花样可以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图案的意境,依靠各种色线交织,以各色几何图形体现。
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比对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富有独特纯朴的乡土艺术魅力。
关中沣河流域,民间简单的棉纺织品,少见有穿花色粗布衫的女子。花粗布,主要是用来制作纯棉粗布床单,睡着特别舒服,不伤皮肤。
青年人结婚时,父母一般都要为儿女准备几套粗布花床单,作为新婚嫁妆。
古中国小康生活:男耕女织上世纪70年代末,西安临潼兵马俑旅游区附近的农村妇女,把手工纺织的花粗布床单,发展成一种特色产业,颇受外国友人青睐。
现如今的服装店里,现成的各种衣服,华贵精致,琳琅满目。
今人很难想象,手工时代人们穿衣的艰辛;更无法想象,饥荒时代衣食劳作的艰难。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种棉花十分辛苦,手工时代,中国妇女纺织布匹制作衣物,更是异常艰辛繁杂。
无论是织布,还是做衣服或制床单,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捶布。曹雪芹作咏月诗有云: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砧,就是捶布用的垫石。为了使布匹衣料光滑平整、裁剪制作起来顺畅,要用木棒槌在捶布石上不停的捶打。
为了赶工序,要黑明连夜不停劳作。在此,向古中国的劳动妇女,致以崇高的敬意。
捶 布关于拾棉花,经过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人们,曾流传下来有一首童谣:
月亮爷,开白花,
我在地里拾棉花。
拾来棉花交国家,
国家给我手榴弹,
我一下撂到一一,
苏修美帝火车站。
敌人骂我大坏蛋,
竹席说我真能干。
俺婆夸我亲呶旦,
赶紧给我炒鸡蛋。
亲呶旦:关中方言,好孩子的意思。
古中国的手工麻棉纺织业和手工农业,一直异常辛苦。手工棉纺织业,至少已千年有余。而从这首童谣的意思观照:苦日子,民众认为大约是苏修和美帝造成的哈!
唐都浪子《草村产业纪事》之:桑麻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