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民家庭,对农村的一切都有深刻的记忆,只是孩提时的无忧无虑生活或者说懵懂少年从不知道家人生活的艰辛,因为村中绝大部分村民和我的家庭一样,不敢说生活穷困潦倒,也是捉襟见肘,这样的困苦生活陪伴了上完小学开始初中阶段学习才稍有改观。
我是后来才知道我家和村中八户都是三门峡库区移民,这是祖父对我讲的,因为迁徙时父亲也就十几岁,也可能迁徙给他带来了痛苦的回忆,所以很少向我们提及老家,偶尔说起也就讲讲家族祭祀的祠堂和防华山土匪的土城围墙。只有祖父在闲暇时才会提起以前的遥远的事情,让我早早知晓了“要问家乡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鹳窝”的根基,灌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黍”的念想……当时我不知道他这些话的出处,但也对此深信不疑,经常会缠着他继续未完的故事。
这是八十年代初期,家中两间单边厦房,每间房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一间半,一间是祖父母的居室,一间是父母和我兄弟姊妹的居室。房子很是简陋,檐前是蓝砖单表,室内是土基立插,土炕是泥基拼接后再抹平表面,铺上一张竹席或者用苦芦黍皮编织的席子,然后就是褥子和床单了。有的人家用报纸糊了墙面,有的人家在墙面上贴了年画,木箱架空在炕头,木柜四足立于墙边,方桌一边紧靠背墙,这便是一间房的标准布局。居室既是卧室,也是客厅,也是我兄弟姊妹诞生的产房。待到大妹出生后,我们一家人在一间居室中就显得非常拥挤,我和兄长便搬到祖父母的居室睡觉,在当时来看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也不足以感动他人并做出感想。冬季来临的时候,居室的取暖便是在炕洞中塞入柴草烧炕,柴草以棉杆、玉米杆和玉米芯为主,有时还会加入一些树枝树叶混合物等。家人会把漏水的洋瓷盆做成火盆,中间用玉米芯做成空心的塔状,这就是农村最原始的取暖方式了。
漫长的冬季要开始了,祖父母会带着我兄弟俩早早收拾后院的土窑,把一些生活必需品搬到土窑内,把久已不用的土火灶修砌一番,引火的麦秸、烧火的树枝干柴、做饭的锅碗瓢盆等收拾停当,盛水的瓮、盛面的瓦瓯、盛油的瓷罐都摆放在顺手的位置,选个日头晴朗的日子,把铺盖卷起搬入土窑,土窑生活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我和兄长抑制住兴奋的心情,经常帮着祖父母挑水、劈柴、倒尿盆,以便得到在土窑进餐的机会,以便得到祖父的奖赏——小瓶装着的白糖。
该说说冬暖夏凉的土窑了。后院的土窑洞是在标高5米的土崖上开凿的,这得益于黄土高原亿万年堆积的优质的黄土,崖顶是农业学大寨丘陵变良田的建设成果——上百亩的棉田,东侧土崖下是十户庄户人家,南侧土崖下是三户人家和生产队饲养室。那时候,家家都开凿了窑洞,除了可以住人,也可以饲养家畜如猪羊鸡鸭,也有在窑洞中存放木材和牲口饲料以及干柴草的,但是大多数还是以住人为主,你想分社大包干前生产队也是穷得叮当响,农民的手里很难见到现金的,连孩子们上学的费用都是盯着鸡屁股或者东挪西借来的,更别说是攒足椽檩柱等木料以及足以供应匠人的主粮食材盖几间新房了,饲养室的草料也都是存储在土窑洞中的。
我家的土窑从外观上看,不属于陕北的接口窑,而是地窨子与土窑洞的结合体,加上地道的延伸相通。主窑洞的最左侧是直接开凿的,宽约3.5米,深8米,窑顶离崖顶3米左右,窑口上用胡基垒高2米后装了加工的木窗,里边紧挨着窗的便是土炕,连接土炕的内侧是火灶,火灶的烟气和余温可以温暖土炕,土炕的烟囱也就是火灶的烟囱。可能由于土崖的高度不够,窑洞的地面要比院落的地平低2米左右,这便有了地窨子的感觉。距离主窑洞向右3米许是带着台阶的地道,地道宽1米,高2米,拾级而下,触底前行3米,左拐前行3米,便可到达祖父母的居室;沿地道右行3米便是辅窑洞,相对比较小,9平方左右,记忆中放过些杂物,也没有住过人。主窑洞中摆放简单,也没有电灯,黑乎乎的看不清楚。祖父母年龄大了,基本上不再参与生产队的劳动,冬天里,除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基本上都窝在窑洞中,喝着老砖茶,吃着烤红薯,啃着老南瓜,有时候还会拉上一两位同龄的老头老太太玩花牌,他们把这叫做熬冬。窑洞中没有通电,祖母有时就着煤油灯纳鞋补袜子缝裤子,致使眼睛变成了白内障。试曾想,我的孩提少年时代也曾是这个窑洞的常客啊,现在祖父母和父亲都已作古,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怎不让人唏嘘涕泪!
后来,由于田鼠在崖顶打洞浇灌棉田时好几家的窑洞都进水了,我家的土窑洞的帮口有些垮塌,窑顶也发现了裂缝,已经危及到了人的生命安全,在父亲的劝阻下祖父母搬出了土窑洞,又住进了厦房居室,再也没有入住过窑洞。后来祖父弃世,父亲挨着厦房给祖母盖了一小间房,这间房在祖母去世后成了我和兄长的卧室,而祖父母曾经住过的厦房成了储藏粮食和杂物的地方,直至后来父母搬离到兄长处,房子也就破旧倒塌了。
后院的主窑洞在分社大包干后成了储存牲口干草饲料的地方,辅窑洞成了堆积干柴和玉米芯的地方。崖顶的地块也承包到户了,浇灌庄稼时难免窑洞会进水垮塌,以至于后来窑洞垮塌到底又成了土崖,如今再也寻不见土窑的踪迹了。这不能不感谢党的好政策,包干到户三农政策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饱穿暖到手中有钱,到家家户户盖了平房,家庭生活孩子上学不再捉襟见肘,真正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家中添置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甚至小汽车成了司空见惯的代步工具……不由人感慨,生活变了,农村变了,农民的日子有盼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