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一段极其混乱、反叛的时期,这段时期既是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变革期,同样也是多种文化强融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虽不似盛世之时被后人铭记,却在历史变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便是常常被遗忘的春秋战国时期。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主要讲述的便是秦国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也有人称春秋百家争鸣几百年的历史体现的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事实上不论是实现大一统,还是各种文化的大融合,在这段诸侯争霸的历史进程中,总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由弱至强、由盛至衰的,在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诸侯国,比如与晋国争夺中原霸主之位的楚国。
提及楚国、楚文化,你能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一代霸主楚庄王和典丽优雅的楚辞呢?其实在楚器、楚简、楚币、楚铜器等楚国文物未经考古发掘之前,我们对于楚国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直到通过对考古发掘及历史典籍的记载研究解读发现,楚国800年的历史影响了秦汉500年,影响了中国3000年。
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天喜文化出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宏杰编撰而成的《楚国兴亡史》将以其独特的视角,优美的语言,鲜明的观点重新审视这段长达800年的文化形成史,解读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衰历程,以其绝世惊艳的楚文化形成史与中原文化大融合的历程再现一个被归为蛮夷之国的楚国成长史。
楚文化的形成与衰败实际上也是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的过程。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影响了春秋战国后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发展,倘若几千年前由楚国代替秦国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的话,或许历史的发展会呈现出另一番光景。
那么为什么强大的楚国在称霸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会败给一个边陲之地的秦国呢?在作者对历史史料及考古研究的解读中,我们发现最初的楚国与秦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国土面积小。楚国最初只有五十里,且处于南方荒芜之地,穷到连祭祀用的贡品都没有,甚至跑到人家鄀国盗了一头小牛连夜宰杀了祭祀,于是便有了清华简《楚居》篇中的典故“鄀国盗牛”。
即便是如此贫穷,也无法阻挡楚人试图重回中原的强烈愿望。因为在几代楚人的心中,他们是中原人的后裔,是骄傲的火神祝融的后代,是与三苗后裔不同的中原血统。但在周朝人眼中,处于三苗之地的楚人就是蛮夷,即便是受封子爵建国,楚国人也并未得到他们几代人所渴望的认可与重视。这也就促使了后来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断壮大、增强国力,通过兼并、消灭周边小国不断扩张疆域,最终成就一代霸主的地位。
楚国800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共历43位君王,大多长寿且善于治理国家,这大抵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脱不开关系。楚人虽处于蛮夷之地,却倾几代之力传承中原文化,且在传承之余结合地域特色使其形成独特的楚文化。从出土文物中不难看出,楚国的文字整齐美观,笔势圆润、气势浑厚且风格自由奔放。
伟大诗人屈原所创诗体“楚辞”更是以一种特有的楚地文学样式、方言声䪨,叙写楚地的山、河、人、情、历史与意境,将楚文化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与北方的写实派相较,楚辞更加热情浪漫,思想情感更加丰富,表达手法也更加多样,呈现出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
司马迁的《史记》曾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䪨之《离骚》”,句中的《离骚》便是由楚人屈原所创,可见当时的楚文化无论是对后世的文学,或是历史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不论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习俗、信仰,楚人的文化皆有其独特的发展理念与文明高度。正如书中作者所述:以前,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认为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近数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包括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同样重要的一个摇篮。它与北方的黄河文化双峰并峙,二水同流,在文明高度上不相上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