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可爱,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赞美

可爱,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赞美

作者: 许朝颜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20:27 被阅读473次

    本文参与优享话题夺宝计划,话题“阅读思考”

    1808年,一个无名文士用纯朴的文笔写下了一本自传体小说,记录了大半生的经历。

    1847年,中国改良派思想家王韬偶然读到了这本小说,为之作跋——“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他少时匆忙读就,没有抄下副本,以致后来流亡生涯中时常怀念。

    1877年,王韬的妻兄在苏州冷摊发现这本书的手抄残稿,交与上海申报以活字版刊行于世。

    此时,距离成书已经过去了70年,正如写书人70年坎坷的一生。

    这个无名文士,就是沈复;这本自传体小说,就是《浮生六记》。历史给沈复刻下的墓志铭不过寥寥数语: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因为他实在是那个时代中最平凡不过的一个读书人,没有科举进仕,只能靠着文人柔弱的手腕艰难为生。颠沛流离,了此一生。

    然而,这万万人中普通的一个,毕竟留下了墓志铭,便足以证明他的不普通。也许我们能从他的字号里窥见一斑。

    三白的含义,应当是取自苏东坡的典故。《曲洧旧闻》有记载,苏东坡曾对刘贡父说:“某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问三白。答曰:“一撮盐,一楪萝卜,一盌饭,乃三白也。”

    有盐有萝卜有饭,即是幸福生活;有梅妻鹤子,隐逸山林,即是理想人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

    安贫乐道的沈复,受苏东坡影响极大。以至于他在某个困倦的夏日午后,有感于东坡所言“事如春梦了无痕”,如果不将过往种种形诸笔墨,留下痕迹,未免辜负上苍让自己人间走一遭。于是,就有了流传后世的《浮生六记》。

    在今天这个焦虑情绪遍地蔓延的社会,岁月以年为单位急速流逝。人人崇尚娱乐至死,每一天都像是机械呆板的重演,以至于人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像“浮生若梦”。也许我们应该驻足回首,看看沈复是如何去爱,去生活,不辜负“彼苍之厚”。同时反思,我们的浮生又有几记可追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沈复笔下,《浮生六记》的历历往事。

    1.我的一生从遇见你开始

    如果要论沈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那就是娶了陈芸这样的老婆,连林语堂亦称赞陈芸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

    陈芸是沈复表姐,长他十个月,沈复少时以姐相称,两人青梅竹马。陈芸生而颖慧,因会背诵一首《琵琶行》,此后识字、赋诗皆由此诗中无师自通。沈复十三岁时随母归宁,爱其才思隽秀,坚定地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两人的姻缘就这样结下了。

    新婚宴饮,沈复疲于招呼亲朋好友,夜深人静时返回卧室,陈芸晓妆未卸,点着蜡烛坐在桌前发呆。一问才知道,原来她在书橱中找到一本《西厢记》,“阅之忘倦”。陈芸不重珠玉首饰,对破书残画反倒极为珍视,偶尔得到,如获一宝。

    沈家住在苏州沧浪亭,六月里避暑无事可做,沈复和陈芸“终日课书论古,品月评花”。一日谈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陈芸议论说,与其学杜甫的森严,不如学李白的活泼。沈复笑道:“这也算是件异事。你的诗词知己是李太白,启蒙老师是白居易,丈夫是三白,一生都与白结缘。”

    正是由于陈芸爱书画文章,使得两人有了基础的共同语言。

    而婚后的生活,可谓是甜到齁。

    陈芸对沈复始终以礼相待,常把“得罪”、“岂敢”挂在嘴上。沈复一开始不适应,觉得太拘束。辩论一番,沈复接受了“相敬如宾”的夫妻之道,到后来“得罪”、“岂敢”居然变成了语助词。

    但相敬如宾,不代表保持距离,两人开起玩笑来同样颇具情趣。

    七月十五,沈复搂着陈芸邀月畅饮,闻到她身上茉莉香气扑鼻,随口提到佛手香味不及茉莉。陈芸回应道:“佛手是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之间;茉莉是香中小人,需要借人之势。”沈复反问:“你为何远君子而亲小人呢?”陈芸笑答:“我笑君子爱小人啊。”

    陈芸爱吃臭豆腐和虾卤瓜,沈复最是接受不了这两者的臭味,取笑她:“狗吃粪是因为没有胃,不知道污秽;蜣螂团粪是为了化蝉,飞往高处。你是学狗呢?还是学蝉呢?”陈芸以钟无盐貌丑而德美来反驳,最后索性强塞一块到沈复口中,“我学狗学久了,今天委屈你也学一次吧。”

    情到浓时,两人许下了“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妇”的心愿,并请友人作月老画像,悬于室中,每日焚香祭拜,祈求来世姻缘。

    恩爱夫妻,贵在心心相印。如果要陈芸自己论一生中最大的成功,那就是嫁给了沈复,因为沈复了解并尊重她骨子里的洒脱率性。

    陈芸时常感叹自己是女儿身,不能陪同沈复去游山川湖海。有次沈复看花灯回来,怂恿陈芸女扮男装,一起去游玩。陈芸“装束既毕,效男子拱手阔步者良久”,又怕被人认出,惹公婆不开心。沈复只好“强挽之”,带她从侧门溜出去,逢人问起,就说是自己远房表弟。最后陈芸还在市集上不小心按到一少妇肩膀,闹出一场误会。

    第二次,两人瞒着家人,一起游历太湖,晚间夫妻二人与相熟的船家女觥筹交错,调笑欢聚。后来有友人秘密给陈芸通气,说看到沈复与两妓女在船上寻欢作乐。陈芸哑然失笑,“我知道呀,我就是其中一个啊。”如此又闹出个笑话。


    2.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按照现在的观点,沈复作为读书人不思科举,就是个败家子;陈芸依着沈复性子,任他玩物丧志,就是个坏媳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极具生活情趣的人。

    沈复自幼热衷观察自然,怡然自得。他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物外之趣”,心里想象蚊帐内的蚊子是群鹤舞空,便“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有时他聚精会神观察草木土砾间的蚂蚁虫子,看得出神,突然蹦来一只癞蛤蟆,犹如撞见了参天巨兽,“拔山倒树而来”,不免被吓一跳。

    这一段记述童趣盎然,曾被选入语文教科书,为人所熟知。

    及至年长,沈复钟情于盆栽、插花、园林布置等等,于每一样都有自己的心得记录。难能可贵的是,陈芸能够陪他玩闹,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如盆栽,陈芸在扫墓时发现路边的石头纹理别致,比寻常盆栽中装饰的白石更漂亮,顺手捡了一麻袋,回家精心设计如何摆放。

    比如插花,陈芸提出,能在插花中体现风晴雨露的韵味,可以说是精妙入神了,不过绘画中有草虫法,尚可以借鉴到插花中。于是两人一番忙活,将小昆虫制成标本,拿细线捆绑在花枝上,妙趣横生,见者无不称绝。

    不止于这些爱好,两人在生活里做的一些小而美的事,同样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陈芸心灵手巧,常常能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乡居生活时,她自制“活花屏”,构造巧妙,外形精美。沈复喜欢日常小酌,陈芸便拿几只瓷碟,稍一装饰,摆出造型,“如一朵墨梅覆桌”,每一片“梅花瓣”里都装有小菜,一盒六色,食完再添,名曰“梅花盒”。

    初春时节,沈复经常与一帮文人墨客聚会畅饮。外出赏花的地方没有酒肆,赏花喝冷酒又显得美中不足。陈芸一听,这有何难,从街上雇一个卖馄饨的老翁,挑着馄饨摊一同前往,锅碗炉灶一一具备,温酒赏花,众人兴尽而归。

    当夏天荷花初放时,因荷花晚上闭合,白天盛开,陈芸灵思一动,将茶叶放置在花心,清晨取出,用泉水泡饮,别有一番风味。

    在并不富足的生活里,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慢慢积攒着幸福感,足慰风雨夕。

    3.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沈复和陈芸都是敏感多情之人,以多情待人,却未必得到同等对待。

    沈复常与父亲一同外出做幕僚,父亲知道陈芸能识笔墨,交代以后家书由陈芸代笔。后来家中有些隔阂,母亲认为是陈芸叙述不当,不再让她写家书。父亲不明就里,以为陈芸不屑代笔,大为恼怒。陈芸落得两边不讨好,但为了不破坏公婆感情,没有申辩,留下了坏印象。

    后来父亲觉得常年在外劳累辛苦,希望寻一个懂乡音的人照料生活起居。沈复的朋友将父亲的心意告知陈芸,陈芸暗地里物色了一个女子,因为事情没办完,不敢禀告婆婆实情。本是一片好心,只因瞒着婆婆,最后反而失欢于公婆。

    而当牵扯上钱财问题,家族和睦的幻影瞬间在现实矛盾前破灭了。

    第一次,是沈复的弟弟启堂向邻妇借钱,央陈芸作保。启堂无力偿还,邻妇向陈芸去追讨。陈芸写信告知沈复此事,启堂反而责怪嫂子多事。陈芸无奈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希望妥善解决,不料信件寄到了父亲面前,被父亲误以为是陈芸自己借债,挑拨兄弟感情。一怒之下,将二人逐出家门。后来误会澄清,二人得以返家。

    第二次,是沈复的朋友向高利贷借款,央沈复作保。之后朋友携款远走他乡,高利贷只得向沈复索要本息,每日登门闹事。父亲认为自己堂堂衣冠之家,儿子竟与此等小人有纠纷,又有闲言碎语说儿媳曾与妓女结为姐妹,顿觉颜面扫地,再次将二人逐出家门。这一次,便成了永诀。

    夫妻二人无奈寄居乡下朋友家,女儿匆匆安排做他人童养媳,儿子送去远方求学。一家人在寒冬的早晨出发,渡口分别。陈芸年少时曾藏粥留给沈复作夜宵,甜情蜜意寓于其中。如今同样一碗暖粥饱腹,却是家人各奔东西,无限凄凉。

    离开了家族的荫蔽,生活立即陷入了艰难困苦中。日常开销捉襟见肘,沈复只好奔走各地请求朋友、亲戚资助。

    陈芸年少时因家庭变故,悲伤过度,患上了血疾。中途为给沈复纳妾一事,心力交瘁,引得血疾复发。如今又被赶出家门,骨肉分离,病情日益加重。

    屋漏偏逢连夜雨,陈芸好姐妹相赠的一个女奴竟称其不备,将二人居所值钱的东西席卷一空,真正到了家徒四壁的境地,这也成了压垮陈芸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芸预感到命不久矣,拒绝请医就诊,对沈复说下了一番感人至深的临终遗言,其中有言:“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想到当年立下的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妇的誓言,“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宇。”可怜陈芸最后客死他乡。

    陈芸去世后,沈复想到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自号“梅逸”,以示不再续弦。

    不久后,父亲病逝,沈复回家奔丧,这时他才体会到什么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弟弟启堂以为沈复是回家抢夺遗产,暗地里找一帮无赖向沈复讨债,意在将他赶走。沈复心灰意冷,不愿与其纠缠,在朋友介绍下远赴四川谋事。没有想到的是,沈复在四川接到女儿来信,得知儿子已在四月间夭亡。

    至亲接二连三去世,给了沈复极大的打击。然而他不得不接受这一切,只能在一切结束时感慨一句:

    “从此纷纷扰扰,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4. 没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

    《浮生六记》手稿在冷摊找到时,后两卷已经佚失。现在所见的全本后两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系他人伪作。前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

    不论是乐、趣还是愁,沈复总是有陈芸的陪伴。在第四卷中,记录他在各地游玩的经历,沈复用大笔墨描绘风景名胜,或仿效柳永流连一下秦楼楚馆。然而没有陈芸,这些文字似乎就没有了温情,整卷读来了无生趣,仿佛是在过流水账。

    也许“浪游记快”记述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也是沈复将他放在第四卷的原因吧。

    《浮生六记》就像是一副人生卷轴,一个个生活片段就是人生的横截面。我们能从这横截面里,穿越时空,感受到当时的情意绵绵,感受到欢喜或辛酸。

    高晓松曾说,他的父亲给他最深刻的教育是:“一个男人,一定要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不能要钱时学中国古代的那套,要自由时学西方近代的那套。”

    我想,陈芸的可爱之处,不仅仅在于她心灵手巧,兰质蕙心,也在于她一以贯之的价值观。沈复懂她爱她,这两点就是她对婚姻的追求。不论是富足还是困苦,她都无怨无悔,与沈复琴瑟和鸣。

    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常常觉得自己活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模样,一点也不可爱,就是因为没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吃着碗里,望着锅里。整日处于一种“缺失了什么”的状态。没有了值得仰赖的精神力量,整个人如同矛盾体左摇右摆,自然无法活在当下,把握生活中的美好。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我们忙于处理数据、回复消息,生活好像被挤在角落,枯燥无味。我们都应该学学陈芸和沈复,适时地为生活调味增色。哪怕只是稍稍布置一下办公环境,亲手做一个手工制品送给朋友,养一株花,生活的面貌也会焕然一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愿我们都有所爱,珍惜所爱;有所乐,尽享所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可爱,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赞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cs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