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伤,我们进行连接
张萌
2000年的时候,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在一所农村学校任教。
我至今仍记得我的第一批学生一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的学生。他们拉着我的手,用兴奋的目光和话语把我迎进班级———我教了他们一年时间,给他们讲过故事,拉过小提琴,也批评过他们,打过他们。我记得他们兴奋的表情与悲伤的表情。
2015年的时候我向教育局辞职,我已在教师这个岗位上迷茫了很久。一些毕业后的学生与我联系,他们有的深深记得我温暖他们的地方,有的深深记得我伤害他们的地方。我惊讶于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学生如此深刻的记忆,也不安于自己把所受的压力施加于学生。
“为什么我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呢?”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于是我转而学习心理学。
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无数的家长与老师,都是一边在爱着孩子,一边在伤害着孩子。他们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大部分人把这问题回避了。
然而伤害却没有停止,它继续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延续。人们既关心这个问题,又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喜欢八卦别人的问题,同时封闭自己的问题。我们在朋友圈里热烈讨论着《都挺好》,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孩子爱人谈论下我们现在好不好。我们会清楚记得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但往往忽略自己带给别人的伤害。
创伤这个话题,比人类都要古老。所有的文化现象几乎都和它有关。它是哲学、艺术、历史、生物、心理学etc,,,等学科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要因素。但大部分人对它知之甚少。
“创伤”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
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这里说的是生理创伤。而“心理创伤”的解释是: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抵抗。引起心理创伤的原因有战争、自然灾害,交通意外、火灾空难等。还有生活中长期经历到的需求忽视、情感虐待、身体虐待等。
心理创伤的特点是:形成的时间长久,对人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身体健康与情绪影响巨大,通常呈现出敏感、恐惧、易激惹、情绪过度强烈、容易痛苦、身体与精神疲惫等特点,一般不会自然愈合。
过去人们对心理创伤的认识很少,以为这些现象属于“情绪问题”,不用去管它自己就能好。对于严重的心理创伤则叫做“精神病”,对精神病人要避而远之。这也是心理创伤的一个特点。
心理创伤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否认回避;第二阶段叫做指责;第三阶段叫做抑郁,第四阶段叫做哀悼。
所以面对创伤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回避和否认。前面讲过创伤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所有的生命都对创伤有恐惧心,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能。然而随着生命的进化,动物们也学着去治疗自己的伤口,照顾受伤的同伴。人类的医学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攻克许多疾病,但在重大疾病面前仍有许多人讳疾忌医。不得不说恐惧心对人类的影响深远。
前面讲过心理创伤形成的原因包括生活中长期经历到的需求忽视、情感虐待与身体虐待等。这里专门要提出下:在人的最初时期,也就是婴幼儿时期形成的心理创伤影响更为深远,是一生抹之不去的。但这时期也是最容易被家长忽略与回避的。忽略孩子的需求是这一时期人最容易受到的创伤。
大多数家长困惑于创伤的性质定义:究竟多大程度的忽略算是创伤?这个界定确实是最难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需求也不同。有的孩子一直被忽视也能身心健康地长大,有的孩子已经被重视了还是有各种问题。
人真是太复杂了。根据研究知道,人的基因不同,受创伤的概率也不同。我们对那些生来就屡受打击依然活蹦乱跳的孩子称为“皮实”,对那些稍受打击就心碎的孩子称为“敏感”。在这里宽慰下各位家长:没有哪种孩子是从头到尾都省心的,“皮实”的孩子闯起祸来也让家长们头疼万分,“敏感”的孩子长大往往是家长的贴心小棉袄。就像种植物一样,有的植物是前期要费心,有的植物是后期要费心。
那些前期要费心的孩子往往容易在生命的早期受到创伤,因为太麻烦了,太难带了。这些孩子性格敏感,对环境要求高。食物不和心意坚决不吃;父母说话不合心意坚决不听;做事情不合心意坚决不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坚决不考虑别人感受;胆子又小、性格又犟;在外面畏畏缩缩、在家里又窝里横
这样的孩子是很容易被父母嫌弃的。尤其是那些性格焦虑的父母,看到这样的孩子就容易生出“天哪!这孩子将来该怎么办啊!”这样的念头。于是父母下决心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却不知这类孩子基因中对“恐惧”情绪的敏感度高,因此对于他来说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对事物百般挑剔、对父母无比依赖等都是源自对安全感的追求。所以父母此时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意志,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去锻炼自己等是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合适的做法是先在情感方面给孩子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后孩子会选择更好的行为方式。
这个做法的前提是父母有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能力。也就是父母知道什么是安全感、以及怎么给别人带来安全感。遗憾的是社会中大多数人安全感都不足。何以见得呢?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强调的都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恰恰就和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一样,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因为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安全感又来自于他们的父母。我们现在是2020年,在四十多年前,也就是文革刚结束的时期。
在那以前,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创伤。那时候既有天灾,也有人祸。饥饿、疾病、战争、欺凌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
人们不知安全为何物,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戕害。这叫做集体创伤,集体创伤是会被刻进基因里的。创伤也会一代代地遗传。
祖辈们把他们在创伤年代学到的生存经验一代代往下传:用尽一切办法照顾好自己!于是我们学到了生存,却学不到怎么去同情、理解、关怀下一代。我们学到的经验是人必须要强大,不强大就会死。对于那些生来脆弱的孩子,我们过去的经验就是: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到了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好起来,创伤才开始被治愈。治愈创伤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创伤才能被正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创伤是不能被正视的,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到2004年才被恢复,国家对心理问题的重视也是从这时候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们只在电视与小说中看到国外有心理医生这个名词。我小时候见过很多精神病人流浪在街头无人问津,一条街上看到好几个精神病人是很常见的。很多家庭出现问题无人疏导,都是直接自杀。是的,八十年代初期很多人不知心理创伤为何物。要么忽略、要么回避。
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学校校长忽然找我,要求我去参加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行业,并且了解到整个市的小学都要求有心理咨询老师。从那以后心理咨询行业开始迅猛发展起来:教育行业、医疗行业、公安系统是国家最先推广普及心理咨询的行业,到了现在每个社区都有了心理咨询室。 这是因为现在国家发展比较繁荣稳定,人们生活开始有了保障,心理问题才能得到承认与重视。
所以安全感是治疗心理创伤的首要条件,没有满足这个条件的话就没有治疗的基础。而这个安全有很多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社会安全。没有社会安全的大环境就很难开展治疗的工作。
其次是家庭安全,这包括经济收入稳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稳定。
最后是个人安全,就是我们愿意相信,这个人会帮我,而不会坑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