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是治愈系,补课才是
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是真治愈了,还是等待表面结痂,心里的创伤进入了潜意识呢?人这一生,若不出现生死离别的巨大变化,都会长大成人,背着伤痕累累的心,带到各种关系里去,在毫无波澜的时间顺序里活到老。一代一个轮回,或许一个唤醒,观照到轮回的起点,经过追寻,最后若觉得活的通透无悔,也就很好了。
时间可以治愈一切?时间只是将哀恸的尖锐隔离成一个记忆,心理的问题仍然会通过种种微妙隐幽的方式存心中。痛苦与创伤,就像被安置在玻璃房子里的的"脓疮",不能闻不能问不能碰!对待痛苦,或干脆臆想成"别人的事情",眼不见心不烦!这种掩藏起来的创伤在内里也会撕扯心肺,而玻璃又那么易碎。心智不全,处处碰壁,屡屡碰壁之下才会一点一滴的领悟,蹒跚学步,学着走的坚实些,这就是"微疗愈",也是"补课"原理,找回童年缺失的意义。
婚姻就是“继续教育”原生家庭的链接
你缺什么就会寻找什么,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国1983年开始计划生育,我们这一代的家庭结构还是多子女家庭。我就家庭序位在对婚姻对象选择的问题上曾和妈妈、姐姐闲聊。我说自己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姐下有弟,家庭责任都有人管,长辈里有父母护着,平辈里有姐姐维持秩序,即使小时候被邻居欺负,还有姐姐替我修理他们,吃凉不管酸儿,所以找对象也得找能照顾家庭,照顾我。在井井有条的秩序里有一种熟悉感,熟悉即安全。姐姐问,按你这么说,我什么事儿都有主见,为啥还喜欢有主见有责任心的呢?我撇了他一眼:"没能力,你能看的上啊,hold不住你,能过吗?"
那个时候,孩子们都是放养的。家长们也没有什么家庭教育的概念和意识。孩子们能长大成人就是最优秀的了。就如老妈一直夸自己的几个孩子,咋地咋地,我说:"别夸了,哪个没问题,脾气那么急,嗓门儿那么高,尤其是我和小妹暴躁症来的……"嘻嘻,说她的孩子不好,拂了老妈的逆鳞。老妈瞪了我一眼,起身就要走,我跟老妈说:"你们把当时认为最好的给了我们,我们能不知道?学了一回家庭教育,觉得这个概念很有道理,探讨一下。瞧瞧这急脾气,我们的缺点就这么来的,言传身教啊!"好在我没皮没脸,撒娇耍贱儿的,才在老妈嫌弃的眼神里,继续依偎在她软软的,胖胖的肚子上话着家常里短儿。
婚姻就是“继续教育”婚姻生活的链接
很多人带着童年的创伤长大,与爱人相遇在茫茫人海。我们对所爱之人,满怀爱慕、依赖和期许,爱情里的女人在这场亲密关系中感性的像个孩子,自然而然地把对方幻想一种理想化的父母。不管是扮演喂养和照料角色的母亲,还是充当支持和引领作用的父亲,这些完美形象一股脑儿地投射给自己的爱人,所以恋爱就是寻找理想式父母的心理需求。
婚后,作为男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就油然而生了,对家庭进行规划,把整个资源都用到打拼事业上。而女人理想化父母的期待落空,愤怒和绝望的情绪就会演变成"婚前一天五个信息,婚后五天也不发一个信息"证明"你不爱我""你不如当初那样爱我""你是不是外边有人了",那种不安全感带动下的猜忌如一只硕大的虫子随时都会冒出来啃噬自己的玻璃心,夫妻间最可贵的是理解和信任,所以沟通很重要,陪伴很重要,当好情绪的垃圾桶很重要。"能护短的,才是真爱!"老师说的话很重要。
婚姻就是“继续教育”自我觉察和成长
当我们还是襁褓之中的婴儿时,我们熟悉妈妈的心跳、体温、声音、气味等等,感觉上有着与母同在的链接,那是信任和安全的。若0-3岁的婴儿因各种原因与母亲的分离,产生的不安全感就进入到了婴儿的潜意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当小时候失去安全感,一生中都是不自信的。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是长大后心理疾病的潜在因素。孙景祥老师给我们剖析的婴幼儿时期安全感缺失对成长不知不觉的影响,俗称"都是婴儿惹的祸"。
我们改变不了当年发生的事实,但是能改变当年发生的事情对现在的影响。所以我们多角度的了解和理解对方,有助于自我的调试和成长。在婚姻、工作、生活里翻炒,很多言论在情绪的影响下被一定程度地曲解,而这种曲解的背后恰好是我们需要疗愈的创伤。疗愈创伤之痛,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理解生命和人性。当你用更客观更完整的视野与自己和爱人接轨时,你将发现你的创伤并非过错,亦非缺陷,而是导向罗盘,指引着我们如何学会理解身边的人与事。
当一个人具备改变的意愿,并且愿意学习像个成年人一样付出,而不是和婴儿一样单方面索取回报时,也许就将迎来真正的改变了。
婚姻就是“继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