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还记得小学课本里那篇坐井观天的寓言,原文是这样子的。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里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相信你和我一样,小时候学这篇课文,觉得青蛙多么愚蠢而可笑。
然而,当我们长大后,如果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就会残忍地发现,原来大多数的我们就是井里那只蛙。
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被困在了一定的阶层,环境和圈子之中,放眼所见的不过是和自己同处于一个圈子的人,举目所见的也不过是自己所处阶层的顶端。
久而久之,就错以为天只有那么大那么高,从而忽视掉“井口”之外的天空。
然而,如果你想看见更丰富的世界,收获更非凡的人生,就必须打破生活这口井四周的壁垒。
01 打破固有认知
猎豹移动CEO傅盛曾说:“认知,几乎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是什么造就了你目前的生活?你可能会说是出身,家境,能力,或者是运气。
这个世界上,大家起点各不相同,有的人创造了非凡人生,有的人平庸度日,有的人不断攀登,有的人乐于安稳。大多数人总习惯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于外因,归咎于命运。
然而,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命运,而是认知。你的生活经验创造了你的认知,而你的认知的边界又是将你困在某种生活的樊笼。认知才是决定人与人差异的根本因素,认知的差异决定了人与人最终命运的不同。
一个人置身山林之中,看到的是林叶森森,一个人立于山峦之巅,看到的是红尘漫漫。视野不同,认知也就不同,认知不同,行为方式也就不同,从而产生的人生结局自然也不同。
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采取行动力的前提往往是固有认知的改变。
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角楚门生活在名叫桃源岛的小城,小城实际上为一座巨大摄影棚,他身边的人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全都是群众演员,楚门的生活会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向全世界直播。起初楚门不知道一切,以为小城就是全世界,这时的他过得快乐而自在。而后,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生,本应该已经死去的之前扮演楚门父亲的群众演员与楚门意外相遇,楚门开始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产生质疑,对自己所处世界的认知从此发生改变,随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逃离导演为他搭建的虚拟世界。
如果楚门从未对他身处的世界产生质疑,想必他从来不会想要逃离。如果现实中的我们没有机会了解到“井口”之外更辽阔的世界,就不会被孕养出突破原有界限的欲望。
几年前湖南卫视一档交换生活的的综艺节目《变形计》热播,其核心就在于改变认知。改变城里孩子对生活真相的认知,从而懂得珍惜拥有的生活。改变农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认知,从而为离开大山而努力。
所以,人生方向的改变,往往认知先行。
一个人试图改变自己人生的驱动力来源于原有认知被打破。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邓宁—克鲁格效应。某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麦克阿瑟·惠勒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银行,临走前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当警察抓到惠勒时,他不可置信地说“可我涂了果汁呀。”原来惠勒以为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即柠檬汁写下的字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那么他在全身涂满柠檬水只要不接触热源就不会被监控拍下来。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错误的评估,出现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并把此现象命名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对世界的认知会变得片面和狭隘,对自我的认知也会发生偏差。比如说一个在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自觉比一般人聪明,产生一种鹤立鸡群的优势感,而当他进入到大学,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才会发现原来有山外青山楼外楼。所以,真正成就一个人的不是原有认知之内东西,而是对认知的不断打破,对原有认知之外的不断超越。
所以,你真正的潜力,往往藏在你未抵达的认知之中。
一个人认知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他能遇见机遇的概率。
有的人做微商赚了钱,你错过了,
有的人做自媒体成功了,你错过了,
有的人拍短视频火了,你又错过了。
你望洋兴叹,你捶胸顿足,后悔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错过风口,错过机遇。而导致你一次次错过的,正是认知的局限性。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一个大圆小圆理论,圆圈里是你所了解的知识,圆圈外是你所陌生的世界,你的圆越大,圆圈面积表明你所具备的知识越丰富,而圆圈的周长越大,也使你与世界的接触面越大,那么你才更有可能把握先机,抢占竞争高地。
一湾湖水,它至多能看见自己四周风物的四季变化,而一条流动的大河,却能见识到两岸的无限风光。
机会更难砸中立在原地的人,我们往能够在不断扩张认知的过程中嗅见机遇。
只有让认知先跳出困住我们的“井”,才能遇见人生的无限可能。
02 打破常规思维
如果认知的打破给你突破原有生活的原始力,那么思维方式会为你架起快速离开井底的阶梯。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当一群人跋涉在一条艰难的大路上,前方有厚重的墙壁阻挡去路,如果你选择绕道而行,可能发现当你花三天到达终点时,别人已经提前你两天到达目的地,因为别人选择的是推倒那堵墙。
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决定你奔向成功之路效率的高低。
拒绝常规思维,司马光搬起石头,快速从缸里救出落水的同伴。
拒绝常规思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全世界人口的饥饿问题。
拒绝常规思维,哥白尼否定当时权威的地心说理论,以“日心说”认清宇宙奥秘。
生活的机遇往往被藏在常规思维的樊笼之外。
刘强东曾讲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某条道路上开了一家加油站火了,那么可能来另一个人在前面开一个加油站,再来人在左边又边都开一个加油站,最终所有加油站都垮了。而另一种思维是一个人在某天道路上开一个加油站火了,另一个在来附近开洗车房,再来一个人在附近开便利店,最后这个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小城镇。
如果总是选择用常规思维解决问题,走一条人云亦云的路,那么最终也不过是众人分羹,至多不饱也不饿死而已。
而如果敢于打破常规思维,你却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本源上其实是思维的差异。
早年间香港有部喜剧电影讲的是两个是穷人家庭各自得到一百块在三天之内互相比拼省钱的故事,电影中的两个家庭为了省钱不惜蹭公交车,蹭超市得试吃食物,甚至一家四口一顿饭分食一块饼干。
而国外有档综艺节目叫《百万富翁》,其内容是邀请一些成功人士,给他们一百美元,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创业的故事。
思维能力才是一个人人未经开采的财富。
一个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自媒体博主曾回答别人的疑问是否浪费了学历和学校知识时,他坦然说:“我在清华学习到的不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当我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我相信不管我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是有用的。”
与这位清华学子相反的是很多拆二代,他们虽然在时代的机缘之下快速得到一笔财富,但如果没有良好思维能力的把控,他们根本无法有效的运用财富,他们至多能守住存款然后继续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更有一些则快速挥霍,回到比原来更低的起点,甚至反而被金钱反噬。
当一个人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时候,不管你将他放在什么位置,他都能反败为胜。
03 打破狭隘格局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宝钗的口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然而,就算真有一场好风,也肯定是普度众生的。但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成功了呢?
因为真正能抓住风靠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格局。若心中有格局,时代的风起云涌便是可乘的东风,可容纳万物生发。若心中无格局,时代起伏便是寒沙滚滚的北风,掠过不留痕迹。
正如马云所说:“如果心胸不似海,你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格局的大小,决定你人生舞台的大小。
格局的高低,决定你翱翔天空的高度。
释迦牟尼佛西达多原本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他原本可以继承王位,过完富贵尊荣的一生。但成年后的悉达多毅然舍弃王族身份,决心出家修道。
因为他的格局里不仅是一国的存亡和个人的荣辱,而是众生的苦恶和世界的美好。最终他成为世界的圣者,佛教的宗师。
如果一个人的眼界总只局限于眼前的小利,如果一个人的格局仅仅纠结于个人的斤斤计较,怎么能期待于他会创造超出于常人的人生呢?
我单位门口有个卖米糕的阿姨,刚工作时曾买过她的米糕,你告诉她只要两块钱的,她总要切下六块钱的强求你买下。随后的很多次都听到有人因为同样的原因与她争执。所以,即便在人来人往的医院门口,从我见她至今已经六年多了,她仍旧推个小车卖米糕,从早到晚几乎没有顾客。
当她只顾及于每一次交易中能掠夺的利益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放跑了如果她真诚对待每一个顾客所能获得的更长久且更巨大的利益。
与之相反的是电视剧《天道》中的一个经典场景,丁元英在路边摊吃馄饨,先前已经付了钱,但老板以为他没付叫住了他,他毫不犹豫又付了一份馄饨钱。
一个有着大格局的人,不舍得把能量浪费在鸡零狗碎的辩论和争执之中。
格局放大了,人生的可能性就放大了。
04
格局,是人生起舞的舞台。
思维,是披荆斩棘的利剑。
认知,是驰骋思想的领地。
离开生活的井,扩大视野,更新认知,开阔格局,人生的界限将无限放大。
愿我们都能爬出生活的“井”,如雄鹰翱翔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