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三代人》读后感之二(雷原)

《我们三代人》读后感之二(雷原)

作者: 山梅 | 来源:发表于2017-09-13 19:50 被阅读528次
安徽广德《汤用彤书院》

素位而行  随适而安

      ——再读《我们三代人》感言

雷原

在《我们三代人》刚出版之际,我写了一篇题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副标题为“《我们三代人》读后感言”的文章,已在文汇读书报于2015年12月14日发表。该文主要从雨三公汤霖而汤用彤而汤一介的道德文章以及事功着手谈了自己之所感。

时至今日,恩师一介先生离开我们即将三载,《我们三代人》出版已一年有余,每次奉读或查阅核实相关资料,先生之音容笑貌常常跃然纸上,先生往日之教诲通过读书,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们三代人》内容极其丰富,以道德文章为主线,涉及历史、政治、家庭、人事之变迁,语言朴实真切,并且有很多故事,更增加了《我们三代人》一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有些故事是汤先生讲书里的,有些是讲别人的,有些是讲自己的。孔子晚年曾经对弟子讲:“欲载吾之空言,不如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意思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孔子的思想,要较之纯粹之说理更为真切。《我们三代人》在写作上也有此特点。

汤先生在讲母亲时,说母亲自己没有什么事业,而“相夫教子”是她最主要的责任。在抗战期间,生活在云南的那一段日子,生计极度困难,母亲“先是卖由北平带去的首饰,后又卖带去的衣服,卖衣服都是由母亲摆了地摊,和买主讨价还价。”读到此处,感人泪下。汤母乃出身黄岗张氏名门大户,于此困难之际,为家为国,委身于摆地摊与人讨价还价,而且毫无怨言。

读到此处,我也想到自己的母亲在以前遇到秋雨连绵,玉米不能长熟时,村里就鼓励大家收玉米棒,家里吃不了,母亲就到城里去卖。那时没有城管,但有警察,城里警察看到农村人由于阴雨天不停,误了庄稼,帮助同情者多,母亲有时也带着我去,在路上经常还讲一些二十四孝的故事。那时的我与先生对于母亲的感受是一样的,心理认为母亲是最伟大的。在心里立下一个志向,要为农民服务,农民最辛苦,所耕种的粮食对人最重要,社会地位又不高。

先生关于他的母亲还讲了很多故事。譬如1950年抗美援朝时,先生也报名参军,要求赴朝鲜前线,有人问她:“你能同意你的儿子上前线吗?”她回答说:“别人的儿子能上前线,我的儿子当然也应该上前线。”于此之时,不由得使我想起朝鲜战争,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时,毛主席只说了一句话,“战争哪有不死人的,老百姓的儿子可以死在战场上,我毛泽东的儿子就不能死吗?”先生母亲的话与毛主席的话在精神上是一样伟大的。

先生在《我们三代人》中讲了很多伟大的女性,讲到曾祖母时,说她:“性严肃,寡言笑,居家俭朴,事舅姑以孝,御下以恕。勖儿子居官以清以慎以勤。”这种耳濡目染之教,使祖父以至于汤用彤以及先生,都有为人廉洁、生活俭朴之美德。雨三公在甘肃为政时,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汤青天”。汤用彤在北大任教时,只领一份工资,兼职操心可以,但工资只领一份。

故事是这样的,194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东厂胡同一号成立了一个“驻北京办事处”,傅斯年请汤用彤先生兼任办事处主任,并每月送薪金若干,汤用彤先生如数退回,并说:“我已在北大拿钱,不能再拿另一份。”这种只拿一份工资的传统,在先生那里也得以继承。先生在世时兼职甚多,每一个兼职都应有极其丰厚的待遇,但先生与其父汤用彤一样,只拿北大的工资,不多拿一份。这种廉洁自律精神直接看则是深受曾祖母的教诲而得之的,但深一思考,其实这一精神正是与古士大夫精神一脉相传的。古士大夫以道德文章为要,从不以钱多为荣,反而常以钱多为耻辱,所以古之以士、农、工、商为序。“士”掌握道德教化与政治,以天下为胸怀,以惠民利民为宗旨;“农”则在耕,士晚年告老还乡,仍在农耕;“工”则在致用,商在互通有无,而不在囤积居奇,以收巨利,即使商人钱多,但社会地位却不高,商人很少有显富的。因此整个社会不尚利而尚德。

《我们三代人》谈到当时北大的管理,在汤用彤任北大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以及后来的校务委员会主席时,抓大放小,无为而治,平时只着力于两件事,一是聘教授;二是学生选课。聘教授的办法根本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谓的民主评议,据说季羡林先生的一级教授就是汤用彤先生一句话定下来的。读到此处,我们还以为民国之时北大较现在更民主呢?其实民主最不利于学术的发展,民主尚众,不尚贤,学术精神则在尚贤,贤者往往是极少数,尤其大学问更不易被常人所理解。试想当年若不是此种家长制,钱穆、梁漱溟先生等无文凭之君,又何以能登上北大讲堂呢?今日之所谓民主评议,其实是以众者之愚评价贤者之贤,岂有人才辈出之可能呢!

书中还讲到熊十力先生,说汤用彤先生对熊十力先生的学问十分佩服。熊十力先生不通西文,但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却相当深刻,依汤用彤先生的说法,熊十力先生比一般的留学生要强百倍。于此之时,我们对照今日之外语教育如此普及,并且置于很高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自己本土文化,确实值得反思。像熊十力这样的大师,在当今社会也许连大学都上不了,更无从谈及教授学生了。

先生在书中还坦诚地谈到自己曾经爱过一个女孩子,他们经常通信,后来他们中断了关系。据先生说是由1949年社会的剧变,还有那位“她”大学之后加入了基督教团体,在上帝与爱人的两难面前,她选择了爱上帝,而没有选择爱先生。为此先生非常喜欢纪堂的《窄门》这本小说。《窄门》是《圣经》的一句话来的:“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因此,她相信“那门是窄的”,不能同时进两个人。读到此,为先生的真性情而感动,也从中知道了基督教一些教义与中国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在集体与家庭之间,要么选择个人主义,此即西方之世俗文化,即凯撒部分;要么选择集体主义,如上帝的管辖领域。而不同于中国文化中之重家庭伦理。中国文化一切从家庭展开,生产经营是家庭耕作的精耕细作与家庭手工业;产权是以小家庭为单位的,而非西方之个人本位,或宗教之集体主义;社会救济也以家族祠堂、乡约救济为主,而非宗教慈善救济。将此家庭伦理推及社会即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因此中国社会是以伦理为主,职业分立的社会,阶级斗争以及人民公社的错误根源正在于此。

先生还谈到吴宓先生与夫人陈心一,因性情不合而发生的由汤用彤先生介入协调的闹离婚事件。汤用彤先生对于吴宓与陈心一闹离婚而中意于毛彦文之事给吴宓如下意见:1,离婚之事万不可行,且必痛苦。2,告诉吴宓可一身常居清华,自求高尚之娱乐。3,反对彦或她人为精神之爱,对心一已为不贞。4,此事极难行。盖精神之爱,易流为实际或身体之爱……5,今宜极力与心一和好。他日如至万不能容忍之时,再议分离。但不能预存此想。6,与心一分离后,再审计对彦之方针。此六点嘱望可看出那时传统知识分子之婚姻观。对感情极认真,家庭观念也极重。结婚之事乃天造地设,不可轻易改变,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也可在他们身上窥见一斑。

书中还谈到“天人学会”的前前后后。并对天人学会之所以称其为“天人学会”做了解释:“天者天理,人者人情。此四字实为古今学术政教之本,亦吾人方针所向。至以人力挽回天运,以天道启悟人生,乃今人之责任也。”“天人学会”就今日之情势而论,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用先生的话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进行解释,当寓意更高远深邃。我辈若能继续举此大旗,成立天人学会,发扬此精神,续其学术及事业,一定会有大成就,能立大德的。

今日汤用彤书院正是继先生之遗志,书院章程宗旨皆汤先生手书,院训则继承了当年学衡派之宗旨,即“昌明国故,融化新知”。在天人学会与学衡派之间其实精神一脉相承,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我们三代人》中还有很多很多故事,故事中贯穿着先生的精神与性情。还有先生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于学术的追求,但要真正品味、领悟,须仔细阅读《我们三代人》,读后一定会从中得到一种精神、受到一种启发、树立一种“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既有的处境下,恰当地做人,恰当地做事。在艰险中不怨天,不尤人;在顺境中则不骄不躁。于此之时我们会想到先生的母亲摆地摊以维系家计的精神,还有先生曾祖母之“居官以清以慎以勤”的教诲,这些会激励我们无论于何种处境,都要做最好的自己。亦如孟子所言:“人皆可为尧舜”。孟子的意思正是讲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最好,把人做到最佳,此即人皆可为尧舜的真义所在。

故此,本篇再读《我们三代人》的感言,虽然叙述有欠条理,有零乱之嫌,但仔细一想,文虽散而神不散,时时都在以先生故事,介绍先生是如何做人与做事的。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在那样处境下,都做到最恰当。这正是汤氏家训之后两句话,即“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故此本文即以“素位而行,随适而安”作为本篇文章的主题,以应上篇读后感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合起来正是汤门三代完整的家训,以此敬告读者在阅读《我们三代人》时,把握此要领,对阅读此书定会有帮助。

安徽广德《汤用彤书院》美景《祥雲.彩鳳》 安徽广德《汤用彤书院》美景《祥雲》 安徽广德《汤用彤书院》桃姑雕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三代人》读后感之二(雷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pl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