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
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合乎情理的决策,比追求绝对理性的效果更好。
举个例子,发热可以帮助身体对抗传染病。科学研究发现,体温每上升1摄氏度,病毒在体内的复制速度就会减缓至原来的1/200。无数观察发现,出现发热症状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更好,发热启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身体对抗感染。在37.7℃—40℃之间的普通发热,对患儿是有好处的。这是客观事实,也就是绝对理性的事实。但科学归科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无法轻松的看待发热。发热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具有辅助功效,但是会带来痛苦的感受。作为一名病人,我去看医生是为了消除痛苦。当我裹着毯子浑身发抖时,我才不在乎什么科学道理,如果你有可以退热的药片就快点给我吧。
如果你患了传染病,希望自己发热的想法是绝对理性的,但并不是合乎情理的。“选择合乎情理的,而绝非理性的”———在做于关于金钱的决定时,更多人应该好好的考虑这个道理。
你不是一份电子表格,而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经常头脑发昏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才能够意识到,这是理财行为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与这个道理相关的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在做投资决策时,不要试图保持绝对理性,而要做出对你而言合乎情理,也就是更好接受的选择。后者在现实中更容易做到,能让你长期坚持,而坚持对理财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金融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从数学角度找出投资策略中的最佳方案,而我个人的见解是,在真实的世界中,这种从数学角度出发的最佳方案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实中的最佳投资方案一定是能让我们晚上睡得安稳的方案。
在金融领域中,人们常常忽视的一点是,某些方案在理论上讲完全正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违背人性的。
2008年,耶鲁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研究认为,年轻人最好用退休金账户余额2倍的金额投资股市(即你自己承担1美元负债2美元的保证金形式)。这项研究建议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降低杠杆,即可以在年轻时多承担一些风险,应对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承担的风险。
即使在年轻时动用杠杆,可能会让投资者倾家荡产(如果你采用上述2:1的保证金形式,当市场下跌50%时,你就会一无所有),该研究显示,长期来看,只要他们没有受到致命打击,能继续执行这项计划,在账户清理后仍然以2:1的保证金形式将钱投入到这个退休金账户,他们到老了之后依然能够拥有财富。
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是一种绝对理性的策略。但从现实角度来看,它几乎是不可能落实的。没有哪个正常人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退休金账户清零,而内心毫无波澜,继续一如既往的执行这种投资策略。相反,他们会选择放弃这种策略去寻求其他方案,或许还会起诉他们的理财顾问。
这两位研究者认为,采用他们的投资策略后,投资者退休后的财富比采用生命周期基金积累的财富要高90%。然而,他们这种投资策略和生命周期基金相比却是100%不现实的。
在其他一些涉及金钱的情况下,做个现实主义者也比做个绝对理性主义者强。在投资行为中存在着一种有案例可查的“本土偏好”,即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本土企业,而不会考虑在地球上占95%的其他国家的企业。这自然是不理性的表现,但你要知道,投资本质上是一种把钱交给陌生人,并希望尽可能赚取回报的行为。如果熟悉感能够为你提供坚持把钱交到陌生人手里的信任感,那么这件不够理性的事就是合乎情理的。
日内交易和选择个股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够理性的表现,毕竟亏钱的概率比赚钱的高的多。但如果这两类投资行为只占据很小的部分,不会影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那么它就是合乎情理的。投资家乔西·布朗是多元化基金的拥趸,主要投资这类基金。他曾经如此解释自己为什么还会持有少量的股票:“我买股票不是因为觉得哪只股票能跑赢大盘,而是因为我热爱股票。我从20岁开始就迷上股票了,而且这是我我的钱,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就是合乎情理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