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既是书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卢森堡博士同时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他在工作中运用这套“非暴力沟通”解决过许多人的心理问题。甚至就连国际层面的冲突,卢森保博士也运用他的非暴力沟通理论,缓和了美国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
既然是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友善的。可为什么会演变成不欢而散、恶语相向甚至暴力相对呢?卢森堡博士在书中说,有四个原因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在我们身上经常发生的就是道德评判,也是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在中国,大部分人,尤其是老人,都认为女同志就是要做家务,否则就是一个“懒女人”、“邋遢女人”;还有我们从小到大被一些敌特电影、电视教育的,看到吸烟的女人就会不由自主把她们和不正经、不好等等词语挂钩。 这样无形当中,我们给她们贴上的标签,我们的偏见也就产生了,而这种偏见就会阻碍我们和她们进行平和的交流。这也是有的家庭中,婆婆和媳妇总是不能消停的原因。
有些人经常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一个人总是和别人攀比,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我们单位一个女孩,说话总喜欢压人一头,总是把别人当作假想敌,现在从上到下,几乎没有人愿意和她交流,自己苦恼却还不自省。
我们经常会忽略掉内心的情感根源,用不当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这种情况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有时候工作已经非常累了,但回家还得做饭、搞家务。心情不好时难免就会抱怨,在孩子面前抱怨,在家人面前抱怨。其实这种抱怨,就代表着回避责任。本来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孩子的爱去做的事情,被自己这么一抱怨,既伤害了孩子、家人,也伤了自己。
最后一个就是强人所难。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或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些显然都是一种暴力。
暴力行为无处不在,暴力行为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单纯地学习一项沟通技巧,并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暴力。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摆脱暴力呢?!卢森堡博士在本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请让我们带着问号,下周再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