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语文课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主题是《找朋友》。
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每个孩子站上讲台,鹦鹉学舌般来一句“大家好!我叫某某某,今年几岁了。”胆大的笑眯眯地下去,胆小的蹲在座位的桌子底下头也不肯伸出来。
今天重新进行自我介绍,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草草了事,而是借助教材中的图片,耐心地引导孩子们:图上的小朋友说了什么?他们说话的时候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能向他们学习什么呢?
在孩子们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后,我让他们同桌之间先试着交流。孩子们在交流过程中,学会了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学会了介绍自己的爱好。
接着,邀请了几位同桌上讲台展示,全班同学一起担任小小裁判员和小小评论员。很快,孩子们明白了说话要有礼貌,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有那样的兴趣爱好,要征求小朋友的意见等。
带着新的收获,孩子们离开座位寻找自己的朋友。这一回,教室里热闹多了,有的依旧是两个一组,有的则三五个一群。
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喜欢;可是教师不好把控纪律,也无法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孩子的交流状况。我总担心有滥竽充数者。
网友评论